张廉云 我们这些民革老党员们(4)

颜景芬:刚落实政策的时候,一开始都没有房子住,只好挤在一起,我记得当时有四家就都住在东四的前厂胡同5号,这四家分别是侯镜如、杜聿明、郑庭笈、宋希濂。为了改善民主党派人士的住房条件,政府在崇文门和永定门盖了楼。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和中期,许多知名民主党派人士都住进了新楼房。

落实私房比较好,但落实财物政策比较困难。大的物件和东西还好说,但一些小的物件和东西就难说了。红卫兵开始?-家时还是比较规矩的,有记录。但到后来就比较难说了,顺手拿点小的物件和东西这个事情也是有的,所以很多东西就找不回来了。譬如同仁堂的乐松生,解放后任北京市副市长,他们家在南池子的房子被机关占了,他们家的东西也被?-了,家具什么的后来也找不着了。?-河北省长于学忠的房子是退回来了,但一些小的东西就不见了,譬如照相机等都找不到了。

张廉云:落实政策?-历了一个艰辛的过程。我到民革不久,到东方饭店参加市委统战部召开的落实政策会议,由市委统战部副部长杜若主持,各区统战部长参加,我带去了要求落实政策大户的材料,石晓晖(西城民革负责人)和曹述文等被?-走的都是文物、字?-、书籍,发还很困难,损失最大。至于房屋腾退,入住户提出各种要求,有的拖了十几年才办清。起义投诚人员只要有证明材料,倒也简单,补发证明就好。我参加过北京饭店召开的颁发起义投诚人员证件的会,民革党员占了绝大多数,市委副书记贾春旺讲话、发证。

对落实政策的认识有一个过程。开始大家很谨慎,第一次民革领导小组讨论时,有两个大右派,侯老、覃公[18] 他们都认识,因为既有言论,又有历史问题,被判过刑,是否可以改正?当时不能决定。到第二次讨论时,才一律改正。

年轻人认为民革有前途了

苏峰:看来民革在1978、1979年这两年,真是做了很多好事。落实政策的同时,还有哪些活动?

颜景芬:我记得1979年夏天,民革组织大家去承德参观学习,这一次都是民革的老一辈带着自己的第二代、第三代,特别是考上大学或研究生的年轻人,一共180多人去承德参观。我记得当年侯镜如、郑洞国、孙岳崎、陈明德等老同志的孩子们一块来了。?-过这次活动,这些年轻人觉得民革有前途了,改变了在“文革”中形成的对民革的看法,回来就有几个大学生加入了民革。现在这些孩子们都很优秀,在各行业都作出了贡献,为四化作出了贡献。

苏峰:那时候流行说:为“四化”作贡献、为“四化”服务。

张廉云、苏彤、颜景芬、张桂英、朱映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强调“四化”,“四化”是国家建设的大目标,民革当时是拾遗补缺。当年的副主委张克明现在已是96岁的老人了,长期在市民革主持工作。改革开放以后,他非常敏感地感受到了政治和社会的变化,审时度势,开始创办中山业余学校和中山书?-社,社会影响很大。

在北京,我们搞得很热火。1977年恢复高考后,广大青年渴望学习文化知识,民革市委聘请了成员中水平较高的老师,有陈久敬[19] 、程瑜[20]、张琳[21]、张永轼[22],利用晚上的时间,在民革机关的一些办公室、食堂等地开办英语补习班。最初,只为民革成员子女义务教学,教师无酬,学生免费。后来学生多了,又增加聘请了一些教师,如舒赋章[23] 等。晚上还租借了一些中学教室,成立“中山业余补习学校”,陆续开办了英语、日语、粤语、会计等课程。因为收费低,教师水平高,当时口碑很不错。学生很多,号称“七千子弟兵”,社会影响非常大。

我们办的中山书?-社也很有名气。张伯驹任社长,参加书?-社的不少都是知名书?-家:秦岭云、许麟庐、王遐举、孙菊生、黄苗子、孙墨佛、潘素、萧劳?-?-还有我们的中山业余艺术团,团长就是刘淑芳。还有一些民革党员个人开办的补习班,如,张琳开办幼儿教育,教绘?-、电子琴;朱湘云开办日语补习班等。当时有个统计数据,党员个人办学就办了13所,主要是成人、代培、补习学校。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