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的天空(1)

世事洞明,人情未必练达:朱熹

方仲永那种少时聪颖,成年泯于众人的故事常常令人伤感。但"自古英雄出少年"的事例在中国似乎有着更广阔而乐观的市场。曹冲称象,孔融让梨,都深刻地印证了"从小看大,三岁至老"的古训。

相传,朱松也曾经算过命,巫师占卜出来的结果是,"富也只如此,贵也只如此;生个小孩儿,便是孔夫子。" 朱松大喜,后对儿子擅加教导,发现其果然聪颖过人。四岁时,朱松指着天告诉他,"这就是天。"小孩儿却问,"天上有何物?"朱松大惊,如此善于思考的小孩儿,长大了必有作为。正所谓"成家全来汝,逝此莫踌躇"。

这位带给父亲无数惊喜,为中国思想史画下浓墨重彩的就是南宋大儒:朱熹。

因为父亲在朝为官,朱熹八岁的时候就有机会来到临安。在这里,他不仅欣赏到了临安的秀丽,也有幸目睹了许多文人、政客的风采,并第一次感受到在对金问题上,"战"与"和"的激烈交锋。

1138年,正是秦桧主持宋金议和的时候,枢密院胡铨上书,反对议和并恳请杀秦桧以壮国威,结果遭到罢免。朱松不甘心,联络一部分人联名上书反对和谈,结果反对无效,求和协议达成,忠义之士无不为之愤慨。虽然朱松等人的抗争没有成功,但主战的凛凛风骨却影响了朱熹的一生。

朱熹此生数度为官,只要有机会,必会进谏主战,绝不苟安议和。

可惜,世人多认定朱熹是个理学家、文学家;而很少知道朱子也同样一身正气,满怀报国热忱。

据说,朱熹去世前一年,回忆少年往事,不禁叹息,"建隆庚申(960年),距今刚好240年!"而彼时距朱松等人的上书,已然又是60年了。一轮甲子晃过,山河破碎,收复江山无望矣!读书人一声长叹,足见战和之事,始终是朱熹未了的心结。

朱熹一生为官四十几年,而立朝时间仅有46天。四朝老臣,三次出山,"一出而遭遇唐仲友,再出而遭林黄中,三出而遇吴禹圭",或受排挤或遭诬陷,每每志不能伸,无奈几番请辞。仕途之多舛,不禁仰天长叹造化弄人。

在朱熹屡跌屡起的政治生涯中,和唐仲友那段公案最为引人瞩目。有人说朱熹和唐仲友有私怨,结果严刑拷打严蕊。而实际上,唐仲友贪污腐败、结党欺民、奸淫掳掠,勾结当朝宰相王淮,为害一方,气焰十分嚣张。朱熹出于对贪官污吏的痛恨,秉公执法,一查到底。

结果不幸被王淮进言孝宗,说"朱主程学,唐主苏学,秀才之间争闲气罢了。"一场严肃的政治斗争就被定性为学术争议,轻松化解。朱熹反复上书,六次弹劾唐仲友均不成功,并被指目的不纯,改命他职。朱熹得知内情后,请求辞职,且未待批文下来,便拂袖南归。大有侠客之风,铮铮铁骨天地可鉴。在甩开政治的"三寸金莲"后,他终于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为往圣继绝学的使命和理想中。

朱熹一生注重"理学"的研究,不仅自己苦心学习儒家经典,还从儒家经典中选取"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范本,是孔子之后的大儒,被后世尊为"朱子"。果真应了父亲占卜的卦辞,"生个小孩儿,便是孔夫子"。

朱熹对儒学的继承与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封建社会的思想模式。

如果说程学不过是给中国文化穿上的一双三寸小鞋,那么朱熹的理学和道学观念,就等于为这双小鞋加了一副鞋带,令当时已经渐趋衰落的文化,逐渐窒息起来。但同时,朱熹的哲学思想对后世王明阳的"天人合一"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儒学和哲学的传承上来看,朱熹都是中国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