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堂与江湖(2)

妹们嘴上的胭脂,不开心了,头发剃光光,跑去当和尚玩。毕竟,王府的公子哥儿和帝王的子孙总是有所差别的。李煜没处躲,只好硬着头皮当了这个皇帝。

假如落在手里的是一个盛世王朝,估计李煜也会励精图治,说不定可以成就一番事业。可惜,南唐到了他的手里,气数已尽。加上李煜主观上也没什么称帝的精神准备,所以,很快就被初起的北宋给灭了。

末代皇帝的历史抉择通常都别有意味,自杀和投降都没有什么好结果。正所谓"胜者王侯败者寇",作为一个国家的代言人,历史可以解散,但人生却不能。所以,李煜终于还是决定活下来,哪怕没有尊严,他也希望可以苟延残喘地活下去。

纵观李煜的一生,半是词人,半是帝王。为词,他香艳旖旎;为王,也多如此。这和赵氏兄弟截然不同,赵氏兄弟首先是帝王,其次才是文人(不管是真文人还是装文人)。文治武功、文臣武将,虽然可以并立而称,但重心上还是有所不同。政治家首先想到的是韬光养晦、运筹帷幄;而文人,清茶烈酒、风花雪月,最在乎的是才情;这便是文武之道的不同。李煜文质彬彬,本无登基妄想,也无一统山河的野心;只希望偏安一隅,有立锥之地可以吟诗作画。但是,文人的梦想多半很难实现,何况他毕竟是一个皇帝。

然而,人算终究不如天算。宋太宗虽然毒死了李煜,但李煜所倡导的三寸金莲,却犹如历史巨大的包脚布,牢牢地捆绑了宋朝的审美。宋朝理学对女人的迫害和禁锢,仿佛中了咒语,由脚到头不断蔓延,牢牢地裹住了人们的思想。

毫无疑问,宋朝重文轻武,文人们都过得十分潇洒;有的官至宰相,直接影响政治的走向;有的匹马戎装,驰骋疆场守土固疆。假如李煜不是一个皇帝,而只是宋代一个普通的文人,或许他会活得非常滋润:郎情妾意,提笔成文,拈花醉酒,一幅人生写意。但是转念一想,假如他一生都不过是浪荡才子,辗转于软香温玉之中,恐怕词作就会是另外一副模样了。

李煜实在没有柳永"淡扫蛾眉"的福气,估计也不愿意体会"天上人间"的巨大反差, "词帝"的称呼恐怕也未见得心里受用。但无论如何,"国家不幸诗家兴"的论断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李煜走后,世间留下了他的词作。人们记不得他当皇帝时候的词,却感慨他阶下囚生活的无尽心酸,"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字字看来皆是血,今非昔比痛断肠。所以王国维评价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李煜的谢幕和赵宋的华丽登场,都是历史的巧妙安排。

李煜虽死,但绵绵词风却在宋代词坛依然绽放,他的清丽、洒脱、落寞和深情,都在后世词人的血脉里不断延展,并内化为一种超拔、俊秀的力量,继而温婉、狂放。

隐士出名也风流:林逋

宋朝对于文人的待遇是无比宽松的,即便犯了错误,顶多也就是贬谪或流放,很少处以重罚,更谈不上死罪。所以,才有屡跌屡起,越挫越勇的人,前赴后继地拥戴这个软弱的朝廷。

北宋初年,江山稍固;大一统的局面令无数读书人心向往之,"学而优则仕"的美好前途,似乎也为年轻人铺就了一条"星光大道"。可是,在大家决定一展宏图大志的时候,突然有人说要隐居,就如商量好了的一场聚会,有个人中途变卦不去了,少不得人们的非议和揣测。

当然,中国古代的隐居其实也分很多种。

黄庭坚、苏轼等属于"以官为隐",宦海沉浮,冰雪聪明的人,早把世间看破。虽身在官场,但心里闲云野鹤,已然"上朝为官,下朝是仙"。

第二类属于"以隐为官",这种人多半胸怀雄图大志,"天下事了然于心",但苦于时机不成熟,所以只好隐居。有才华的人能够低调隐居,名气常常会越来越大,隐着隐着,被明君发现,请之出山入仕,从此平步青云。王安石、诸葛亮皆属此类典范。

还有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