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求仙乐逍遥(2)

按照《汉书·武帝纪》,从时间上推算,刘彻作《秋风辞》时大概四五十岁,正是知天命的年纪,而且在《历代帝王诗》的作者毛翰的口中也可以得知刘彻为何悲伤:"贵为天子,拥有三千佳丽、九州方园,比平民百姓更难抛舍,因而超前伤老,也在情理之中。"可以看出,刘彻是不愿意老去的,所以就为他老年之后极力寻求仙方,妄想得道成仙的举动做了解释。正因为壮年时期的成功和意气风发,才使得他更加不愿意离开这个带给他许多成功和满足感的舞台,他要不惜一切代价地留下来。

从一句"欢乐极兮哀情多"就可以看出,刘彻虽然是堂堂大汉朝的君王,但他依然不快乐。正因为这个世界带给了他太多的快乐,所以使得他愈加悲伤,这看似矛盾的命题其实是刘彻作为一个成功君主的心病所在。当盛年不再,看着自己越来越衰弱地老去,甚至死去,这对刘彻来说,应该是无法忍受的吧,所以他才会在晚年的时候做出让后人无法理解的荒唐事来,只怕一切都是为了留住生命。在清代文人王尧衢的《古诗合解》中对刘彻的此种心境一句道破天机,"乐极悲来,乃人情之常也。愁乐事可复而盛年难在。武帝求长生而慕神仙,正为此一段苦处难谴耳。念及此而歌啸中流,顿觉兴尽,然自是绝妙好辞"。

人生老病死难以避免,就算是君王也难逃这一劫,再多的荣华富贵也只是过眼云烟。当一切随着死亡而不复存在的时候,想到这一切,又该如何不忧伤呢?更何况在万物萧瑟的秋季,看着满目萧然的景色,又该如何释怀呢?如果成为神仙,就不用有这一切的担忧了,春夏秋冬就对生命无法构成威胁,就不用日夜在这里悲叹生命的短暂了。

刘彻这首《秋风辞》道出,草木易衰,人生已逝,与短暂的富贵相比,漫长的死亡将会令其心生感伤。《秋风辞》的最后突兀结尾,以凄婉含蓄的感叹收住,极尽曲折绵绵之情,就好像沈德潜所言:"《离骚》遗响。文中子谓乐极哀来,其悔心之萌乎?"虽然比起《离骚》的文辞来说,刘彻略输一二,但文中的情结却并不逊色。这位汉武大帝,一生文治武功,但最终还是没能逃脱出对于命运轮回的惧怕。

造反王爷亦是求仙道人

通过电视剧《大汉天子》,淮南王刘安被更多的人所熟知。电视剧中的刘安因为谋反叛乱,被汉武帝刘彻擒住治罪,但实际上在汉朝真正的刘安却并不是电视剧中的那般模样。

刘安其实仪表不凡,才思敏捷,在他十六岁的时候,以长子的身份世袭了淮南王的爵位,从此在淮南一带养尊处优,舞文弄墨,和一帮文人骚客在一起吟诗作对,过着贵族般的锦衣玉食的生活。

这位王爷如果一生就这样度过,倒也不算什么稀奇,只是刘安偏偏不愿意安分守己,他觉得自己应当与刘彻平分天下,所以,他的悲剧也就此铸成。刘安的父亲刘长是刘邦与一名姬妾所生的,因为之后的政治变动,刘长的母亲受到了牵连,被抓捕投入牢中,所以在生下了刘长之后,便羞愤自尽。

这样的身世让刘长有着很深的心理阴影,用现在的话来说,便是有着严重的心理偏执症。他认为全世界都欠他的,所以他要加倍讨还。在成年之后,刘长恣意妄为,目无法纪,在淮南一带自立门户,俨然是要将淮南当做自己的世外桃源,而不愿再受朝廷的管束。

但是刘长精心谋划的篡位阴谋被人揭发,流放边疆而死。刘安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自然内心也不会健全,虽然有了父亲的前车之鉴,但刘安依然要冒险犯上,执意要谋反来夺取皇位。只不过刘安的行事更为小心谨慎了一些。在蛰伏期间,他每日读书、弹琴、下棋、炼丹。对于黄老之术的热衷也是他的一大爱好。

中国人历来有着崇拜那些未知神明的传统,例如求雨要拜祭雨神,筑桥要拜河伯等。在古人看来,他们有着令凡人无法抵御的能力,所以理应被大家顶礼膜拜。而在刘安看来,黄老之术更是能让他得道成仙的捷径,所以这位才高八斗的才子,竟然会终日沉迷于炼丹或者与方士论道之中。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