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般相思难收鞘(4)

美人芳踪难觅,帝王情牵一线,这大概就是苏轼词中如同月圆月缺的情形一样,此事古难全。

悲愁于邑,喧不可止兮。响不虚应,亦云已兮。嫶妍太息,叹稚子兮。忄刘慄不言,倚所恃兮。仁者不誓,岂约亲兮?既往不来,申以信兮。去彼昭昭,就冥冥兮。既下新宫,不复故庭兮。呜呼哀哉,想魂灵兮!

《李夫人赋》节选 刘彻

武帝的哽咽,冥冥之中却并没有回应,就这样随风而逝吧!李夫人留下的孩子还小,因为当初约定好要好好照顾他,便不能因为思念而使得自己身体削弱,不愿意再回到原来相爱的宫殿里,因为死亡真的无可挽回。

呜呼哀哉,冥冥之中的天意就真的这般残忍,将你带走便不留下丝毫的痕迹。呜呼哀哉,如果早知道是这样的结果,当初为何还要爱到痛彻心扉?呜呼哀哉,但愿你的魂灵可以安息,但愿对你的思念可以永久。

帝王的情爱素来浅薄,不过李夫人却能抓住刘彻一生的思念,可见英雄帝王也有内心柔软的牵挂。虽然之后刘彻依然有很多的宠妃,但李夫人无疑已经深深地植入他的内心深处,这个女子美色倾国倾城,其心性更是无人能比。

皇宫,根本是一个不该有爱的地方,能存活下的思念少之又少,所以,李夫人将一生最痛苦的时光自己度过,为的就是博得刘彻那少之又少的思念。女人大多是神经纤细、情绪敏感的人,她们希望爱得彻底、爱得纯粹,但李夫人大概是从一进宫就明白,她面前的这位汉武大帝,她爱不起,也爱不完,与其最后孤苦收场,倒不如及早退出这段爱情。白居易曾为李夫人感言道:"人非木石皆有情,不如不遇倾城色。"

说得也对,李夫人对刘彻或许应当是感激的,如果不是刘彻的赏识,她纵使再如何倾国倾城,也只能是"养在深闺人不识"了。而刘彻也应当一生保留着对李夫人的思念,这个女人不但将一切都奉献给了他,还为他在这个世上留下了那么温馨的想念,比起那些后宫中只知道博取他宠爱的女人来说,李夫人为他所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了。

刘彻感慨:"是耶非耶,立而望之,偏何翩翩来迟。"李夫人是幸运的,她在一生中最美丽的时刻遇到了刘彻,又在一生最美丽的时刻离开了刘彻,让刘彻还来不及不爱,她就在故事结束前提前走开了,让故事永远没有了结局,只留下那一连串省略号,画出了故事无尽又无奈的尾声。

李夫人与刘彻,因为特殊的生活环境,他们之间的感情存在的更多因素是知音知己,而爱只是一个媒介而已。总的来说,爱本是缘分,只是在那个时代,缘分已尽,佳人的翩跹离去,留下帝王的一生思念。

刘彻将李夫人的墓地安置在了自己的陵墓之中,生生世世地在一起,也算是弥补了帝王的一个遗憾。后来唐朝诗人李商隐游览汉武帝陵墓时,为其作诗一首:"通灵夜醮达清晨,承露盘晞甲帐春。王母不来方朔去,更须重见李夫人。"

后宫妃嫔的自悼赋

在大汉王朝汉成帝的后宫之中,有名女子为班氏,因她的名字无法考究,只能得知她是越骑校尉班况的女儿,进宫后被选为婕妤,所以后人常以班婕妤来称呼她。班婕妤为人貌美、聪慧,更有着世间少有的才情,所以,后来有一个名叫纳兰容若的男子专门为她写了一首《团扇歌》,诗中所言:"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西风悲画扇。"看似平淡无奇的诗词中,却藏着深深的叹息。或许这个千年之后的男子懂得班婕妤身处后宫之中的寂寞与彷徨,不然,他为何能体会到那哑然无措的无助呢?

班婕妤进宫正是皇后许氏人老珠黄,失去恩宠之时,素来好美色的成帝正欲寻觅一名可以替代许皇后的人,班婕妤就适时地出现了。如果说这是命运,只怕也太过巧合了一些。随后她便是恩宠加深,万千荣耀,汉成帝为她的美貌而倾倒,更为班婕妤与生俱来的清淡气质所折服,这个女子不但可以与他耳鬓厮磨,也可以在他心生不安的时候为他带来平静,与其说班婕妤是他的妃子,不如说是知音。但要明确的一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