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图

引言

我们见过很多长寿的老人,谈到他们的养生之道,往往令人惊讶:都说吸烟有害身体健康,可是有的老人几乎烟不离手,还是活到100多岁;都说生命在于运动,有的老人却偏偏不爱运动也能高寿;还有好喝酒的、爱吃肉的、长期吃素的人等,都有长寿的代表。那么,究竟哪种长寿之道是正确的,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呢?只有两个字--养心。

历史上很多养生专家都认为“养心重于养身”。唐代药王孙思邈就以独特的见解,实践了注重养心的保健养生法,身体力行,在平均年龄二三十岁的时代,实现了寿高101岁。

孙思邈认为“安心是药更无方”,强调了养心的重要性,他还提出了“十二少”的养心真谛与“十二多”的丧生之本。“十二少”即“少思、少念、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好、少恶、少欲、少怒”。 “十二多”即“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亏,多笑则脏伤,多愁则心摄,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混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只有将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有所倡又有所忌,才能达到真正的养生境界。

有人可能会怀疑:养心真的那么重要吗?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重温一下杯弓蛇影的故事。晋朝有个人叫乐广。有一天,他的一个好朋友去看望他。乐广拿出酒来招待他,俩人边喝边谈。可客人好像有什么心事,喝得很少,话也谈得不多,一会儿便起身告辞了。这个朋友回到家里后不久便生起病来,请医生服药也不见效。乐广得知这个消息,立刻去他家探视,询问病因。病人吞吞吐吐地说:“那天到你家喝酒的时候,我仿佛看见酒杯里有条小蛇在游动,心里很不自在。喝了那酒,回来就病倒了。”乐广想了想,便热情地邀他再去他家饮几杯,并保证能治好他的病。此次,俩人仍坐原位,酒杯也放在原处。主人给客人斟上酒,笑问道:“今天杯里有无小蛇 ”客人看着酒杯,叫道:“有!好像还有。”乐广转身取下挂在墙上的一张弓,又问道:“现在,蛇影还有吗 ”原来酒杯里并没有什么小蛇,而是弓影。客人恍然大悟,疑惧尽消,病也就全好了。

有人花了38年的时间做了一项心理与健康关系的调查,结果显示,心情舒畅的人,死亡率很低,而且极少得慢性病。而精神压力大的人,竟然有1/3因重病去世。我们生活中很多常见的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胃溃疡、肺结核、哮喘甚至感冒等都与情绪有着密切的关系。

对于已经生病的人来说,心理因素同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患者自身有良好的心理状态,与医生密切配合,乐观地面对生活,可使重病减轻,绝症得到缓解。如果患者总是心事重重、郁郁寡欢,即使微不足道的小病也会演变为无法救治的重症。只有做到心胸宽广、豁达开朗,我们才能远离疾病,拥有健康的身体。所以说“百病皆可从心医,养病定要先养心”的养生之道,不在求仙丹灵药,而在养心。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