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四时与养生

(1)养生的含义

养生在古代又称为“道生”、“摄生”、“保生”、“卫生”等,即保养生命之意。它是以自我调摄为主要手段,以推迟衰老、延年益寿为目的的多种保健方法的综合。养生体现了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的传统预防思想与追求“健康长寿”理想的寿养思想。所谓“不治已病治未病”,就是在未病之前积极预防,对可能的隐患加以干预,加强保健,“防患于未然”,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重视养生的重要作用。

“养生”一词,先秦已有,在《黄帝内经》中见于《灵枢·本神》。《内经》认为人是“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的,故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即“天人相应”。人要健康长寿就要“法于阴阳”,顺应自然变化的规律,强调人体必须顺应四时的自然变化,其目的就是为了加强人体适应自然的能力,保证人体健康长寿。

养生以调神为第一要义,神明则形安。中医适时养生目的在于未雨绸缪,是通过适宜的起居、作息结合,膳食与药物的调养、精神情志的调摄等,达到在不同季节中人体气机与自然气候的协同,从而防患于未然,即“从之则苛疾不起”之意。

(2)四时的五行属性与变化规律

众所周知,季节气候对人体是有影响的。在四时气候变化中,春属木,其气温;夏属火,其气热;长夏属土,其气湿;秋属金,其气燥;冬属水,其气寒。因此,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就表示一年中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生物在这种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就会有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等相应的适应性变化。人体也不例外,必须与之相应。

四时气候的变化,是生物生长变化的重要条件之一,但我们必须意识到,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气候剧变,超过了人体调节机能的一定限度,或机体的调节机能失常,不能对自然变化作出适应性调节时,就会发生疾病。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