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但是别滥情(1)

所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正是因为有情,所以人们总是很容易睹物思人、触景生情,这本无可厚非。生活的经历让人们的感情和内心遭受了这样那样的波折,给人们积淀了不同的心理感受,这些心理感受会转化为情感的一部分保留下来,当某件事情触动人们的这些情弦时,类似的情感就被激活,就会流露出来。

但是,人可以多情,却不该滥情。“多情”是针对一个人的性格而言,重视情谊、感情深重的性格叫多情。多情是一个褒义词,是一种有情有义,这样的人是被人们所喜欢的、所称赞的。滥情则恰恰相反,滥,泛也,是指随意的,无原则的。

对忧郁的人来说,多愁善感是导致其忧郁的原因之一,而多愁善感往往就是滥情的开始。多愁善感历来都是被人们作为负面特征来使用的。当一个人对任何事情都能产生这样那样的情感,而且不是烦恼,就是悲伤,全都是类似的负面情绪的时候,那么,被负面情绪长期浸泡的神经,就像被蛀虫不断围攻的柱子,倒塌只是时间问题。

林黛玉是曹雪芹创作的不朽人物形象,赢得了无数男人的心。她的柔美、多情、才气、命运坎坷,都是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也正是因为她的多愁善感,让她的生命过早凋零,徒增遗憾。

人们常说林黛玉的美是一种病态美。这种病态美正是缘于她的性格和命运。林黛玉可以算作是“忧郁”的代名词,她的忧郁是几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首先,她的身世很可怜,这给她的心里留下了阴影,直到她逝去都不曾消散。

其次,她寄人篱下,不被重视,更增加了她的感伤。

第三,和宝玉的爱情失败,让她遭受了巨大的打击,以致心灰意冷。

最后,不得不说的是她的多愁善感,增加了她的忧郁气质,也加剧了她的死亡。

在作者的笔下,我们看到的林黛玉是长年心情压抑,动辄掉泪,睡眠不好,多愁善感,这便是典型的忧郁状态。儿时养成的“抑郁型人格”使她夸大了痛苦,时时感到大观园内“风刀霜剑严相逼”,因而心情长期沮丧又焦虑不安。

如果说身世可怜和寄人篱下这样的客观事实是难以改变的,也没有力量对抗封建礼教,那么至少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让自己的生活多一些快乐和阳光。但是,林黛玉没有,她继续发挥着自己伤感的“天赋”,时时处处梨花带雨,惹人怜爱,也让人担忧。

林黛玉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爱情上,希望通过和宝玉的爱情能够让自己赢得尊重,获得地位。因为她深知,如若当不上二奶奶,大观园就没有她的地位,便只有远嫁他乡这一条路;当二奶奶既是她的情感需要,也是她的生活所靠。但正是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爱情的失败,让她备受打击的同时,更是长期耿耿于怀,难以化解。再加上宝钗对二奶奶之位的虎视眈眈,因此这件事便成了她的心病,心理学上称作“情结”。

林黛玉的清高也使得其心里苦闷不愿向别人诉说,长期压抑情感,把那份担忧闷在心中,任忧愁日日吞噬她的心,使她天天沉浸在痛苦之中。而宝玉的不能理解,也使这种担忧变本加厉。

林黛玉性格敏感多疑,心气高傲,处世认真又不屑手腕。也因此,在老祖宗面前的日渐失宠,让她对自己命运不能把握的不安和担忧一步步显现出来。“黛玉葬花”是林黛玉的忧郁情绪发展到极致的表现。她把自己比作花,“质本洁来还洁去”,执拗于自己的处世态度,无奈于现实的命运和悲凉,她注定将以悲剧的形式告别她曾百般眷恋和试图抗争的人世。

毫不夸张地说,林黛玉的悲剧就是多愁善感的悲剧,就是忧郁导致的悲剧,就是最后让忧郁杀死的悲剧。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时代的作用,但是,这是一个小小的林黛玉无能为力的。何况她所选择的和命运抗争的方式竟然是悲天悯人、多愁善感,这就注定了是一种自取灭亡、自我毁灭。

这让我们联想到一些人总是怨声载道、抱怨连天,总是很容易被外物左右自己的心情。这样的人很多情,但是往往不能很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