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对我们说:“如果太早开始教读写的话,几乎所有的男孩子都有学习障碍。”
简而言之,女孩在适应早期的读写教育上较有优势,而男孩则是处于一个不利的地位,这导致小学男生在学习主要的科目时遭遇挫折,觉得自己不如女同学们一样能干或一样有价值。在从事治疗时,即使我们所面对的男孩在阅读能力的发展历程上十分正常(对于男孩而言),我们却常听到他说自己是个失败者,更不要说那些真正苦于学习障碍的孩子,在学业成就上遭遇到多大的障碍!他们作为一个儿童时所遭遇的沮丧与挣扎常延伸至生活中,让他们在作为一个少年时,也有相同的经历。
野兽与王子:男孩的不当原型
“我们对男孩期待太多,但同时我们又期待太少。”一个教二年级的老师这样说,反映出我们的文化在看待男孩时常常混淆了从父母或双亲处得来的信息,而产生了扭曲、不一致的观点。“一方面,我们希望看到成熟的男孩,期待他们能完善某些还在发展中的能力;当他们还是个小男孩、还需要拥抱或抚慰时,我们就希望他们像个坚毅的 小男人 。另一方面,当他们表现出粗鲁或不体贴的行为时,就允许他们是个孩子,说: 男孩子就是男孩子! 默许他们可以不尊重或关心其他人。”
老师与家长所扮演的是一个支持者的角色,希望协助男孩们达成学业上的成就,但他们只有当孩子们有需要时,才会积极采取行动。除了这种有意识的行动,成人经常在面对男孩时采取另一种无意识假设(unconsciousassumptions) 。我们称这些无意识的假设形象为原型(archetypes),与大众文化中对于男孩所产生的更有意识、更易辨认的刻板印象(stereotypes)有所不同。因为心中存有预设的原型,使我们对于男孩的了解受到限制。即使是社会中充满智识或是善意的人,也难免陷入这种原型印象的桎梏。
预设的原型中有两种最常见的型态,其中一种我们称之为野兽(wildanimal) ,认为男孩天生就是无法控制的,也无法表现出负责任的行为或是知性的思考。另外一类则称为王子(prince),认为男孩子无须如其他人一般,受到道德标准的规范。柏拉图(Plato),这位古希腊的哲人就称男孩为“野性难驯的猛兽,难以相处”。至今,他的男孩观点仍普遍流传。如果老师带着这种观点看待男孩的精力与活动力,觉得男孩们的行动是狂野、甚至是有威胁性的,这样一来,采用严峻的行动来响应男孩们就有了正当性与合法性。他们认为男孩们需要导正与责罚,或者更进一步通过控制与决心,来“使他们定型”。但是,男孩们对于控制手段的反应通常是采取对抗或挑衅的态度。
当我们用“王子”观点来对待男孩时,我们假设因为性别或天赋差异,使得男孩子命定成为未来的领袖,必然拥有力量与成功。不论男孩表现如何粗野,我们都会为他找出理由,解释他是在为未来的人生做准备。我们维护他,让他可以不需为恶劣行为负责,以不同的、较低的道德标准来看待他们的行为。
成人的响应方式会因心中所存有的原型形象而遭到扭曲,孩子则因为扭曲的反应而受害。如果,学校老师在与孩子的互动中表现出大家是畏惧他、因为他的存在而困扰、不舒服,他就会假设自己是令人害怕的、行为不佳的或是不可爱的。如果,我们为孩子找理由,因为他是一个正在成长的男人,不需受罚,免于符合情理的期待,他将无法学会何为同理心或可信赖,缺乏责任感。学校里充满恐惧、无用或过度自我膨胀感觉的男孩,往往是受到情感上的孤立所苦,而情感的孤立又往往加深了他们的害怕、毫无价值与自大的感受。
期待所造成的影响常遭到忽略。一九六 年代哈佛的心理学家罗伯特?罗森豪(Robert Rosenthal)与同事进行过一项实验,证明期待在学校里的影响力。实验中,老师告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