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但窃听效果好。由于窃听器隐蔽在钢筋管道之中,探测有一定难度,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1985年8月,美国在对其驻苏大使馆的新馆舍进行安全检查时,在混凝土构件中查出了一大堆麦克风。1987年4月,美国谴责苏联“违背外交惯例”在大使馆内安装窃听器。里根总统说:“美国除了全部拆除驻苏新使馆大楼外,别无选择。整幢大楼窃听器密布。”张林、亚非:《国际情报战 高新技术》,军事谊文出版社,1993年版,第2页。1989年12月20日,美国宣布将造价1.9亿美元的美驻苏新使馆拆毁重建,费用高达3亿美元。重建使馆的主要建筑材料均在美国国内预制,在严密保护下运往苏联,并由美国人施工。然而,苏联谍报机构还是在新使馆里布满了窃听器。1991年12月15日,克格勃领导人瓦季姆?巴卡京亲手将美国使馆新楼的窃听器分布图交给美国大使斯特劳斯。1992年底,德国政府曾照会俄罗斯当局,要求说明德国驻莫斯科大使馆内发现的窃听器问题。
二、窃照装置
自照相机于19世纪中期发明以来,摄影技术在情报搜集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大,间谍利用照相机来拍摄人、机场、火车站或其他军事设施、桥梁、军事装备、飞机模型或文件等。他需要易于隐蔽但又能拍摄出高质量图片的小型照相机。情报机构一般使用三种类型的照相机,即微型照相机、隐蔽照相机和复制照相机,每一种都适合特殊的工作要求。
微型照相机属于袖珍型机种,通常使用16毫米或9.5毫米的小型胶片,比较适合搜集摄影情报。一些相机内置于不同的物体中,体积很小,能放在口袋中携带,可以用于各种目的,比如监视摄影、文件复制等。在整个微型照相机系列里,最有名、最成功的要数米诺克斯相机了。第一架米诺克斯相机于1938年于拉脱维亚诞生,其发明人是拉脱维亚工程师威廉?泽普。他最初想制造一种可以随意放置于手心上、却又能够拍摄高质量自然画面而便于携带的照相机。米诺克斯相机使用一种只有标准35毫米胶片四分之一大小的胶片,暗盒内装有50张片格,其优良的机镜、轻巧的体积、高质量的制造工艺使其成为摄影者最为得心应手的工具。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情报机构开发出自己专用的照相机。
复制照相机是一种用于拍摄文件的特殊照相机,情报员在工作时通常只有很少时间可以用来复制文件,这时复制照相机就有了用武之地。复制照相机使用便捷,简单可靠,由于机型小,一般情况下很难发现。而各种各样的隐蔽相机可以收藏于一个物体中,如小提包、雨伞,也可绑在身体上,而镜头则藏在假领夹或假纽扣后面。苏联F21照相机就是普遍使用的隐蔽照相机,它是发展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德国的一种机型。
三、无线电通讯和保密技术
19世纪末,俄国科学家波波夫和英国科学家马可尼分别发明了无线电。这项信息传输技术首先在军事上得到了应用,经过加密的情报通过无线电发送,从而使情报的传递告别了鸡毛信和人力、畜力时代,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法国和德国情报机构首先构想出了用于联络的专用电台,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电台已经得到了广泛使用。这种电台常常被装进小提箱,配发给情报人员,以便他们在搬运过程中不引起怀疑。随着技术的进步,电台的体积不断缩小,当晶体管替代体积庞大的电子管后,电台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间谍无线电台经常使用莫尔斯电码,其长距离发送和接收时信号更加清晰,对莫尔斯电码密码化也比调乱语音信号容易。
无线电联络最大的缺点是不安全。接收无线电的,不仅有情报机构及其驻外特工,还包括目标国的无线电监听机构。在这种情况下,无线电的加密技术就十分重要。苏联谍报机构初期的谍报行动屡屡受挫,与其加密技术过于简单有关。后来,苏联谍报机构改进了其通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