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馆业务准备停当,但海罕南在这一段时间什么都没做。半年后菲舍尔从莫斯科回来,既找不到投递点,也看不到联络信号,后来又发现半年之前就应该开张的照相馆还没有开张。当菲舍尔让海罕南回国的时候,海罕南立即向联邦调查局自首,结果使具有“千面人”之称的菲舍尔落入法网。
总体而言,苏联对理想特工的定义既具实用主义,也具教条主义。他们希望特工都是些热心而务实的知识分子,有丰富的知识,遵守纪律,沉默寡言。根据这种标准遴选出来的特工,在顺利的情况下能应付自如,但在逆境中缺乏灵机应变的能力。这与俄罗斯民族的特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然,上述条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实际运作中,也有许多例外出现。如苏联谍报机构坚持的政治标准,在实际操作中屡屡被突破。克格勃招募的斯塔申斯基和图米就是两个例子,这两个人实际上都不符合克格勃的招募标准。斯塔申斯基的哥哥是反政府的地下抵抗组织成员,图米有过两次偷窃行为。但克格勃对这些缺陷视而不见,通过讹诈手段把他们招募为特工,并派往国外执行任务,结果两人都叛逃西方,这从反面说明了政治标准的重要性。
二、苏联谍报机构招募特工的途径
苏联谍报机构招募特工的途径可以分成如下几种:
(一)通过各级党团组织物色谍报人员
英国情报学者帕尔默指出,苏联谍报人员的招募是通过党团组织来进行的,各级党、团的基层组织有责任和义务向上一级组织汇报成员的基本情况,备选的人员通常是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党组织每一个支部的组织委员要详细汇报每个党员的情况,包括私生活、亲戚关系,他的熟人、朋友、习惯、爱好等。组织委员要密切注意每个党员及共青团员的思想、对党的忠诚程度、个人才能和表现。〔捷〕伯纳德·赫顿:《从事间谍活动的女人》,长江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1页。基层组织负责对挑选对象的材料逐级核定过滤上报,最后送到党中央干部委员会,再经多次审查,决定最后的名单,然后送情报机构的人事部门。如科农·莫洛迪的同学列·谢·科洛索夫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货币金融系的高材生,对深奥的货币金融学颇为拿手,业余时间积极参与学生乐团的表演,同时也是莫斯科一个颇有名气的爵士乐队的鼓手。大学毕业后,他通过国家的统一考试,分配到苏联外贸部外汇管理局工作,在意大利工作了5年,接触了许多意大利政要和经济界人士,参加了所有的经贸洽谈。他的出色表现引起了克格勃罗马情报站站长巴维尔·尼古拉耶维奇·叶利塞耶夫的注意。叶利塞耶夫负责党内干部的选拔工作,认为科洛索夫身上具有从事谍报工作的潜质,建议他加入克格勃。回到莫斯科后,克格勃正式与科洛索夫谈话,征求他的意见。科洛索夫就此成为克格勃的一员。〔俄〕列·谢·科洛索夫:《克格勃特工记者札记》,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一章,第1-10页。
(二)通过社会调查发现候选人线索
这主要是通过调查各种人员的社会关系物色谍报人员,一般以政治可靠、本人自愿为原则。为了防止挑选到“错误类型的人”,情报机构在开始物色对象时,就注意全面考察,往往优先考虑“高干子女”,其次是工农出身的子女,以保证最机密的工作掌握在“最可靠的人手中”。如1967年7月在南非首都约翰内斯堡被捕的克格勃特工尤里·尼古拉耶维奇·洛吉诺夫于1933年出生在一个老布尔什维克家庭,父亲是克里姆林宫核心集团中的一员。由于父亲的关系,洛吉诺夫进入莫斯科一所专门为高干子女开设的学校就读,13岁时,在空军情报机构任职的叔叔看上了他,劝他将来从事情报工作。高中毕业后,他进入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为将来从事情报工作做准备。1985年叛逃英国的克格勃伦敦情报站站长奥列格·戈尔季耶夫斯基的父亲是一位老布尔什维克,曾任契卡边防军某部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