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卫国战争时期的苏联谍报工作(1)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的时候,苏联因为与德国订有《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得以偏安一隅,远离了战火。但是,随着德军征服西欧,对苏战争很快就成为希特勒的主要战略考量。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谍报机构经历了迅速的改组,与法西斯德国展开了全方位的较量。出色的谍报工作成为苏军在战场上克敌制胜的法宝。

一、初战失利与苏联谍报体制的调整

1941年6月22日,德国突然入侵苏联,苏军措手不及,损失惨重。战争的头三个星期,德军在苏联西北方向推进400多公里,在西部方向推进400至600公里,在西南方向推进300多公里,夺取了拉脱维亚、立陶宛全部和乌克兰、白俄罗斯、摩尔达维亚的大部地区,侵入俄罗斯联邦西部,进抵列宁格勒附近,威胁斯摩棱斯克和基辅。

战争爆发后,大量的德国特工渗入战争前线,从事侦察和破坏活动。面对德国情报机构的猖獗进攻,苏联国家安全机构及时调整策略,建立了一个集中控制的侦察体系,情报工作的重点转为为战争服务。1941年7月20日,国家安全人民委员部(NKGB)被合并到内务人民委员部(NKVD)即内务部。苏联政府为“人民委员会”,相当于我国的国务院;各部均称“**人民委员部”,如“内务人民委员部”、“国家安全人民委员部”,其负责人称“人民委员”。为方便起见,本书将“内务人民委员部”和“国家安全人民委员部”简称为“内务部”和“国家安全部”。,成为其下属的国家安全总局(GUGB)。其第一局负责针对美国、英国、拉丁美洲和澳大利亚、印度的情报活动,负责人是费金;第四局负责在苏联境内和欧洲、近东地区进行针对德国和日本的侦察和破坏活动。

最高统帅部、方面军和军建立了相应的情报力量。原总参情报部被一分为二,改组为最高统帅部情报总局和总参情报部。前者直接对最高统帅斯大林负责,为数不多的驻外谍报网由它掌握。原总参情报部剩下的部门保留了原有的名称,隶属于总参谋部,负责协调苏德战场上所有的情报活动,管理所有的方面军情报部。

1943年4月14日,苏联情报体制再次进行大幅调整。国家安全总局再次改为国家安全人员委员部,并脱离内务人员委员部独立,负责所有的情报与反情报事务。内务部不再承担国外情报搜集职能,也不负责反间谍与反情报工作,而成为一个执法机构。Robert W.Stephan, Stalin s secret war,p.216.所有的情报与反情报活动都集中到国防部。

伴随着谍报体制的调整,因“大清洗”而遭到破坏的国外谍报网络开始恢复。国家安全部恢复了驻德国、意大利、英国、法国和美国、中国的秘密谍报机构,使驻外秘密谍报站达到近40个,拥有242名秘密特工,同600个不同的情报来源保持着联系。〔俄〕维?格?巴甫洛夫:《苏联对外情报机关的悲剧》,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64页。

二、战时苏联的谍报侦察

谍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军的主要情报来源,出色的谍报工作为苏军从失败走向胜利奠定了深厚的情报基础,这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其他国家以无线电等技术情报手段克敌制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苏联谍报机构在和平时期布建的谍报网,在战争期间终于开花结果。

苏德战争爆发之后,莫斯科陷入极度的惶恐之中。在最初的几天混乱之后,它意识到当务之急是顶住德军的进攻,不让日本趁火打劫。它要求佐尔格小组放下其他谍报工作,迅速查明日本是否打算利用德国突然袭击的有利时机在远东袭击苏联的后方。〔苏〕 ? ?科罗利科夫:《绝密行动》,军事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

佐尔格一方面动用谍报资源,查明日本决策层最新动向,一面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开展各种工作,不让日本北进西伯利亚,使苏联免于腹背受敌。他们确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