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回国后,面对已成燎原之势的民变却是丝毫不放在心上。他满脑子充斥的只是再次东征,一雪高句丽之耻。毕竟,连那么个弹丸小国都奈何不了,以后还怎么在东、西突厥面前称雄?至于那几个老百姓造反,交给地方政府处理就行了。
于是,他再次下诏,命令全国军队到涿郡集中,准备第二次东征。具体准备过程不再细说,参照第一次即可。
613年4月,隋军东渡辽河,再次包围了辽东城。这次杨广学乖了,准许各军将领便宜行事,根据自己对形势的判断指挥进攻。接下来就是隋军四面包围,八方进攻,高句丽守军竭力抵抗。一连打了二十多日,战局并无实质性进展,攻守双方均死伤惨重。
正当杨广在东北前线打得不亦乐乎时,后方突然传来噩耗:杨玄感反了!
杨玄感何人?
他是原尚书仆射(大官,基本可视同宰相)杨素的儿子,根据子承父业的优良传统,现任礼部尚书。怪了,老百姓起义是因为没饭吃,拎着两把菜刀就去闹革命了。可他杨玄感家门世代高官,荣华富贵享用不尽。莫不是看天下即将大乱,误把革命当作时尚,跟错了潮流?
当然不是。
杨素自隋文帝杨坚起就是朝中要员,曾参与并辅佐杨广夺取了他哥哥杨勇的太子之位,功劳赫赫。从尚书右仆射升任尚书左仆射后,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按说,你为领导立功越多,就越应该表现出谦和忍让,这样领导才会放心,至少不会觉得你功高盖主,需要时刻提防着你;可这老头子也怪,颇有点越过越糊涂的味道,整天既倚老又倚功,即使在与领导沟通时也相当缺乏谦虚谨慎的优良品质。
偏偏他的领导还是个出了名的小心眼。举个例子说吧,杨广一向自负文采卓众,不能容忍别人的才华高过他。内史侍郎薛道衡有诗句“空梁落燕泥”,王胄有诗句“庭草无人随意绿”在业界颇受好评。杨广觉得不爽了,但自己掂量着又确实写不出这样的佳句。于是,他分别找了两个借口把这二人处死,死前还当着他们的面朗诵这几句诗,并讥讽道:“你还能写出这样的句子吗?”
还好,杨素算是祖上积德,还没等杨广动手就已经先去如来面前报到了,剩下一个烂摊子让儿子们替他收拾。
杨玄感是个聪明人。从之前杨广的种种言行中,他已经清楚地嗅出杨广对杨素一门的不满。此时的他心中已生反意,只是时机尚不成熟,所以只能再继续装孙子下去。
故作听话低调的同时,他一面加紧与弟弟们做叛乱的各项准备,一面还低姿态、高表现,大拍杨广老兄的马屁,总算是暂时缓和了与杨广的关系。
杨广二次东征时,杨玄感奉命在黎阳负责后勤事务。
鉴于先前紧锣密鼓的准备工作比较充分,而且朝中不少官员都是他父亲的老部下,与本家关系密切,容易争取,所以现在应该是最合适的起义时机,杨玄感暗想。
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首先他擅自截留了运往前线的军粮和装备,并报告说是沿途治安太差,没法运送。接着他又派人假扮政府使节,声称有人叛变,下令全城进入戒严状态,乘势带领人马占据了黎阳城。
建立好黎阳这个基地后,杨玄感对外发布了起义宣言,痛斥杨广残暴无道,打着拯救黎民百姓于水火的大旗宣布起兵。
俗话说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杨玄感在起兵之前秘密派人前往首都大兴(后来的长安),把弟弟杨玄挺叫过来帮忙。
除了亲兄弟之外,他还派人接来了一个人。
这个人,便是李密。
李密何许人也?
李密字玄邃,原来是东北那旮旯的,祖籍辽东襄平。说起他的出生,那可是门庭显赫。他爷爷的爸爸李弼曾当过北魏的司徒,爷爷李曜官至太保,封魏国公,他爸爸李宽是隋朝上柱国,蒲山公,“皆知名当代”。有这么强大的背景,李密很容易就走上了仕途,当上了左亲卫郎将,属于禁卫军战斗序列。
要说能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大都长相出众,属于扎在人堆里也抢眼的那种。李密也不例外。
一次杨广视察部队,一眼就瞅到了李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