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晶体把光聚在视网膜上。
4.光能转化成神经能――光的转化。
为了理解光转化的过程,我们有必要细看一下视网膜。它是眼球的黑色里衬,包含一些负责进行转化的称作感光器的特殊细胞。这些细胞包括一些叫感光素的化学物质,当光波中传播的光子与它们相遇时,这些感光素就会分裂,启动一个化学反应,告诉细胞给视神经发射信号。然后信号传到大脑的视觉皮层来分析视觉刺激。
联觉
有人声称他们能听到光,看见声音。另一些人说他们能摸到颜色。联觉是一种能力,一个人的感觉系统可以感觉到他人通常感觉不到的能量形式。每2 000人中就有一个人具备这种能力。科学家怀疑这是大脑线路交错的结果。伯龙-科恩?(Baron-Cohen)做了这样的假设:大脑中多余的连接使得原本分离的感觉系统相互作用。不管是什么原因,这种感觉都挺酷的!我倒想在跳舞的时候能看见音乐,因为我相信我没法摸得到,那就看看吧。
伯龙-科恩,英国心理学家。1985年提出了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假说,认为孤独症个体缺乏理解心理状态的能力,即缺乏心理理论。这一假说很好地解释了孤独症的社交障碍。――译者注
通过精确分解视网膜的化学物质,光被转化成了神经能,神经信号就开始发生作用。下面,我来介绍整个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诀窍”,那就是两种感光器,视杆细胞和视椎细胞。
视杆细胞包含一种对光非常敏感的化学物质叫视紫红质。这种物质对很低强度的光产生反应,有助于我们的外围视野。
视椎细胞包含一种不同的化学物质,叫视紫蓝质。对不同光波都有反应,对颜色很敏感。
颜色有些人是色盲,区分不出蓝色、绿色和红色。这意味着他们很难感知与这些颜色相应的长度的光波。他们缺乏成像所用的色素,所以对那些波长不敏感。庆幸的是,大部分人不是色盲,我们看见的世界是五彩斑斓的。有两个基础的视觉理论:三原色理论和对抗论。
三原色理论是基本的视觉理论。视网膜包含三种不同的椎状细胞(感受器),每一种都对不同波长的光波作出反应。短波长敏感视锥细胞对大约440纳米的光或者蓝光敏感,中波长敏感视锥细胞对530纳米的光或者绿光敏感。长波长敏感视锥细胞对大约560纳米的光波或者红光敏感。当每一种椎状细胞系统被部分地激活时,我们就可以看到三种基本色的变化,比如会看到橙色或者青绿色。但是总体来说,我们所有对光的反应都是源于这三种基本色。
视觉的对抗论是说大脑不同类型的神经元对不同颜色反应不同。这种观点认为,某些细胞受到某种类型的光刺激的时候会产生更强的神经电冲――与它们的底线、背景或者敏感的水平相比――受到另外一种光的刺激时,就会减弱神经电冲。如果我在寻找红色,那么特殊的红细胞会增强它们的电充率,当我找寻绿色时,红细胞会减弱它们的电充率,同时绿细胞的电充率增强。黄色、蓝色也有它们的“细胞模式”。这个理论解释了我们的负后像效应,即我们使用“大脑的眼睛”看到的颜色与实际颜色不同。我们常用美国国旗来举例。我们把美国国旗白色的星星涂上黑色;红色条纹涂上绿色;蓝色的底涂满黄色。盯着这个图像看一会儿,闭上眼睛,这时你会看到真正的美国国旗。因为刚才受到黑色、绿色、黄色刺激的视觉细胞正从刺激中恢复,所以现在看到的是白色、红色和蓝色。试试看:盯着一个1×1英寸的黄色正方形看30秒,然后看白纸,你会在白纸上看到一个蓝色的正方形。
感受距离.独眼巨人西克洛浦(cyclopes)原是希腊神话中居住在西西里岛上的三位风暴之一,也是《辛巴达历险记》中的人物。――译者注
我们怎么能仅凭眼睛就知道物体离我们有多远?有人很善于目测距离,而我就需要一个卷尺、一个格尺、一名土地勘测员,还要一个全球定位系统,才能测量距离。我们可以通过视觉系统的双眼线索和单眼线索两种输入方式来测量深度和距离。
单眼线索很简单,我知道有些东西大,有些东西小。狗比老鼠大,汽车比狗大,房子又比车大。这是凭我们的经验判断的。如果我们看到老鼠在我们视网膜上的成像比狗的成像大,我们就可以判断老鼠比狗离我们近。如果我们看到狗比汽车大,那狗离我们更近。在视网膜上成像较大的物体我们认为它距离较近。艺术家利用这个原理在二维画布上画出三维图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