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续宾:渊默胜雷(4)

这次逃跑事件算不上坏事。胆小的逃跑了,留下的都是硬汉。第一次招募的兵员中,仍然有不少坚持下来,其中有六个人后来成了声名卓著的湘军将帅,他们是胡中和、周宽世、蒋益澧、萧庆衍、李登辟、李续焘;增募的兵员中,也有五位日后成名的湘军人物,他们是周达武、朱品隆、胡裕发、刘神山、李存汉。其中的周达武是个蛮汉,贩运时与人争道,负气伤人,被捕下狱。李续宾把他从监狱里保释出来,带到军中,加以教训,培养成材。在李续宾早期招募的乡勇中,已经藏龙卧虎。

李续宾此次组团,本来只是保卫县境,但随着战争升级,他的部队开始出县设防。咸丰二年七月,太平军围攻省城长沙,李续宾率部驻扎宁乡备战。他随时打探长沙的战况,得知太平军不过四万人,清军在城内拥有八千兵力,城外还有五万援兵,坐镇的大官有一名总督、两名巡抚、三名提督、十名总兵,却未能向敌军发起有效的攻击。李续宾十分生气,对朱县令说:“粤贼起事以来,官军从未将之重创,其心未固而气已骄。如今他们聚集在长沙,应当请大帅下令合围,将之一举歼灭,方为上策。”朱孙贻非常重视他的意见,形成文字报告呈给上峰,却未见任何批复。事实上,江忠源和左宗棠都向新任巡抚张亮基建议聚歼太平军于长沙,但因指挥权并未集中于张亮基一人之手,他们也只好眼睁睁看着太平军撤围而去。

洪秀全领着他的部队于十月份向下游推进,长沙解除了警报。李续宾解散团勇,令大家回去务农。太平军在湖南走这一趟,各县会党得到鼓舞,纷纷起事,但湘乡因团练功夫做得扎实,未受任何影响,社会保持了安定。

由于湘乡团练已在全省闻名,但凡省内有警,当局便会动用这支武装。咸丰三年(1853)三月,代理湖南巡抚潘铎命令湘乡团练捕诛本省会党。朱孙贻颇为得意,下令将全县团丁增加到六百人,大家公推罗泽南任总指挥。李续宾增募三百人,率部驻扎云门寺,准备前往衡州和耒阳之间打击会党,后来没有成行。湘乡县要维持一支九百人的乡团,每人每天要发给大米一升,加上柴火费与菜金二十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官府拿不出这笔钱,全靠李登胜和王宗麓资助。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初期的湘乡勇就是李家军,是私人豢养的民兵。

此年五月,太平军围攻江西省城南昌,那里的城防总指挥江忠源向家乡湖南求援。朱孙贻对此事非常上心,建议派兵增援江西,湖南巡抚骆秉章也很热心,征召湘乡勇和新宁勇去办这趟差事。李续宾的建军事业有了更大的契机,迈入第三阶段,其标志是湘乡勇开始吃官粮,拿官饷,并且第一次出省作战。

由于巡抚主持东援行动,湘乡勇有了官家的财源,每人每天能领到一百钱。他们于六月份来到长沙集结,驻扎在城南书院,衣裳褴褛,面目朴野,长沙人见了个个发笑。骆秉章检阅这支部队,得出一个结论:此军将要远征,人数太少,必须增兵,还要配发军装和盔甲。

骆巡抚原是一番好心,要用公费为湘军增添行装,若是换了别人,肯定是求之不得。但是李续宾不但不买账,还把巡抚反驳了一通。他说:“粤贼所向克捷,全仗轻装,行动灵活;湘乡勇本是田间农夫,只穿短衣草鞋,足以与敌周旋,千万不可用衣甲捆住他们的手脚,致使他们滋生贪生之念。”这几句话概括了李续宾的军训原则,他倡导勇敢,要求湘军战士不用甲胄,以血肉之躯穿行于炮火之中,去迎接敌军的锋刃。这个办法很有些斯巴达人训练勇士的味道,也许不够人性化,但是对于锤炼湘军的勇敢精神确实起了很大作用。

骆秉章没有为湘军提供甲胄,却为罗泽南增加了三百兵力。湘乡勇开往南昌时,共有一千二百人。部队上路之初,总是借宿民舍,李续宾指出:军队最难得的是不扰民,最好搭建帐篷宿营,在四周挖壕筑垒护卫。这是李续宾提出的行军宿营法则,此后一直是湘军将领的座右铭。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