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进行到第三天,天刚黎明,和春命令部队分路攻击。太平军又抢来船只,将两百多艘船聚泊在蓑衣渡江心,构成水上营垒。两岸安设大炮,以炮火阻止官军过江。楚勇鏖战一昼夜,又夺获敌船一百多艘。和春亲率部队四路攻击,太平军拼死阻击几个时辰,精锐部队消耗殆尽。此时和春虽然未在江东部署兵力拦截,但若有一支湖南官军在边界防堵,前后夹攻,仍然有可能把太平军聚歼在全州附近。然而湘江东岸完全没有官军的影子,太平军余部从东岸走小路翻越山岭,向东北方行进四五十里,当天就进入湖南,朝永州方向行进。
蓑衣渡伏击战重创了洪秀全的生力军,虽然未能将其全歼,却是清军抗击太平军以来取得的最大胜仗。江忠源成为一个传奇的勇士,他的名字传遍大江南北。王闿运后来在《湘军志》中写道:
蓑衣渡一战,为保全湖南首功。
这次战役对咸丰同治年间的内战影响深远。就太平天国方面而言,蓑衣渡夺去了南王冯云山的生命,较之几千精锐的伤亡,是更为严重的损失。这个组织失去了最可能令造反运动变得不可战胜的领袖人物。冯云山离开舞台之后,太平天国主张政治建国的理性派领袖只剩下了韦昌辉和石达开,他们没有足够的力量对抗杨秀清和萧朝贵用以作为立国之本的不伦不类的宗教迷信。于是这场造反运动日益脱离广大国民,尤其无法得到知识阶层的理解和支持,甚至激起了普遍的反抗,直至走向失败。
就大清帝国而言,蓑衣渡战役是振聋发聩的一仗。不久之前,在新墟和永安,十多位朝廷大员率领几万名官军,两度将拜上帝会包围,却都让他们几乎是毫发无伤地逃走了。而江忠源率领一支小小的民兵部队,稳扎在蓑衣渡口,把乘胜前进的太平大军打得转向而逃,为官军在湖南省会长沙部署防御赢得了大把的时间。咸丰及其重臣们从这次战斗中发现了击垮造反军的新生力量,曾国藩、骆秉章、胡林翼、左宗棠等人则从新宁乡勇身上得到了莫大的启示。朝廷和湖南的有识之士,即将遵照江忠源开创的模式,克服现存体制中存在的致命弱点,开创对抗洪秀全造反的新局面。
对于蓑衣渡战役,我们还可以引用一段权威的评价。这场战役过去四分之三个世纪以后,威廉?黑尔在《曾国藩与太平天国》中指出:
太平军在道州驻留一个多月,吸收了成千上万的追随者,组织中注入了新鲜血液。他们增强了兵力,得以成功地进军南京。但是这个有利的因素,被蓑衣渡战役的深远影响所抵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