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役态势(1)

堆满了德军尸体的斯大林格勒

1943年1月南线德军序列

B集团军群:第2集团军,第2匈牙利集团军,第8意大利集团军,菲特尔-皮克战役集群

顿河集团军群:霍利德战役集群,第6集团军(1943年2月2日覆灭),霍特战役集群,第3罗马尼亚集团军

A集团军群:第1装甲集团军,第17集团军,克里木指挥部

1943年初的东线南部战场,似乎早已忘记了被远远抛在后方的斯大林格勒,忘记了覆灭中的保卢斯第6集团军,甚至也忘记了自己的准确位置。红军的坦克履带把战线碾压的支离破碎,漫天暴风雪和风搅雪肆虐下的大地上,到处是翻倒的载重汽车和坦克、残缺不全的尸体、漫天飞舞的文件、空空如也的酒瓶、各种各样的武器装备和打字机。死神庞大的魔影在辽阔雪原上空主宰着一切。它的死亡镰刀在收割生命时,并不顾及他们是失败者还是所谓胜利者。

当然,胜负和是非对活人还是有意义的。为此就有必要从无序、混乱、死亡中理出一些头绪来。所谓历史,不过如此。

而下面,就是从无序、混乱、死亡的1943年初东线南部战场,简要分析出来的一点情况:

《东线1941-1945:斯大林格勒》已经介绍过:1942年底,红军在斯大林格勒包围了德第6集团军,击退了曼施坦因的解围行动,并在顿河中游发动进攻。到1943年初,东线南翼战场被分为两个主要战区。由北向南态势如下:

第一个战区,位于顿河上游,以沃罗涅日为中心。德军部署了魏克斯元帅的B集团军群。包括德国第2集团军,匈牙利第2集团军。这个集团掩护着库尔斯克和哈尔科夫方向。

当面红军,主要是戈利科夫中将(1943年1月19日晋升为上将)的沃罗涅日方面军,还有布良斯克方面军南翼集团。

第二个战区,从新卡特利瓦延伸到连接高加索战场的埃利斯塔(卡尔梅克草原)。由B集团军群右翼和曼施坦因的顿河集团军群防守。经过红军斯大林格勒反攻的打击,上述轴心集团已经七零八落,在长达700公里的漫长正面,只有寥寥18个师(不含被包围的第6集团军)。

尽管兵力稀少,曼施坦因却必须扼守两个方向:北面的顿巴斯;南面的罗斯托夫。

顿巴斯方向。由于红军此前的“小土星”战役,德军从顿河中游被打退了150-200公里。尽管曼施坦因通过战术反击,阻止了苏军从这里冲入德军纵深的企图,但战线依然残破不堪。尤其是米列罗沃以北出现了宽100多公里的缺口,直到12月底才被第19装甲师填补。现在,“霍利德”战役集群正掩护这个方向,继续承受着瓦图京上将(1943年2月12日晋升为大将)的红军西南方面军的巨大压力。

罗斯托夫方向。德军霍特战役集群(第4装甲集团军,以及罗军残部)掩护着接近亚速海的战线,并竭力维护与高加索战区A集团军群的联系。当面苏军为南方方面军。该方面军是在1943年1月1日,由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改组而成,司令还是叶廖缅科上将。在将大量部队移交给负责歼灭保卢斯的顿河方面军后,叶廖缅科接受了切断曼施坦因与高加索A集团军群联系的任务。为此,他必须攻占罗斯托夫这个德军的撤退和补给通道。

德A集团军群现在处境相当不利。一旦曼施坦因被击败并丢失罗斯托夫,这个庞大的集团军群就将整个被困在高加索。迫于压力,希特勒尽管很不乐意,还是在1942年12月28日的第2号作战指令中允许A集团军群撤离北高加索东南部。曼施坦因则希望A集团军群主力撤退到罗斯托夫以西,而且最好也归他指挥,用来加强他漏洞百出的战线。为此,曼施坦因已经命令联系高加索的第16摩托化师(属于霍特战役集群)于1月1日放弃了埃利斯塔。

但A集团军群并没有全部退出高加索。对希特勒来说理由很多:他依然希望在北高加索保住一块阵地,使德军有打回去的可能,也有助于阻止红军夺回克里木半岛。另外,根据曼施坦因在回忆录中的暗示,A集团军群(现在司令是克莱斯特)也不太乐意把部队交给他。或许是为了这个原因,曼施坦因非常仇恨克莱斯特,并曾向希特勒诋毁此人(根据里希特霍芬的说法)。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