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太多了就不敢干了(2)

从1987年编书、卖书一直到1995年,这个过程很痛苦,我想这什么时候可以熬出头啊?为什么西方一本书可几十万册地卖,但中国人那么多,一本书却还是顶多卖几万册啊,所以就想改行。后来我看到美国出现了网上书店,就觉得太好了,因为既不固编目录,也不用花费中间费用,可以直接登陆互联网找书、买书。不过,美国的网上书店那时候也是刚刚开始。

当时我特相信网络书店会成功,过去我连电话直销卖书都试过,当时9分钟可以卖出2本书,共24块钱,但这点钱连9分钟的电话费都不够。中国什么时候也可以在网上卖书?当时中国网民数量才200万人,我们计算了之后,认为网民数量到800万的时候才可以。后来等到1999年网民数量到800万的时候,我就开了中国第一家网上书店。

张向东:当当网当时所看到的机会,是的中国版。但在我看来,当当网作为中国最早期的电子商务公司值得尊敬,因为当时中国的支付系统及物流方面都还不成熟,这本来应该是产业链的问题,但当当网却不得不面对现实。我到现在还记得第一个订书的顾客,您呢?

李国庆:当时没有想这么多,否则就不敢干了!信息流、物流、支付一个一个都会解决的。我们很早就做了科文数据库,有了一个基本内容;然后就是物流,先租个库房,配送还可以应付;但支付最麻烦,开张一年半的时候,我还记得有一个美籍匈牙利人来这边说,中国这边用信用卡的人太少,会觉得咱们得完蛋。你看,现在信用卡使用也已经很成熟了。当时也是怕啊,把书送过去人不收怎么办,值得庆幸,当当网送货范围虽遍布全国但出现订货后“查无此人”的概率是4%,就深圳是7%。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儿但事情总是这样发展的,问题固然很多,但可以慢慢解决,干着干着就越来越自信。

张向东:您现在还记得咱们第一个顾客是哪位吗?或者说还记得当时的情形吗?

李国庆:你当时也在, 1999年7月9日确定上线日期,10月1日开张,当时一开张还没有库房,货都在批发商那儿,有人订货就拿到会议室。当当网的第一个客户应该是上海的一个律师,最近正在发动大家找那张订单呢,因为快10周年了,还想找找第一个顾客。

张向东:那天确实让人很兴奋,值得铭记。现在每天都有很多人在网络上购物,但上网购物在1999年却绝对是非常稀罕、有趣的事情。

李国庆:对。第二周就有一个来自很偏僻地区的顾客,是我们都没听说过名字的一个县,他通过网上订货,然后从邮局汇款。

张向东:现在想起来,这些事情很鼓舞我们这些从业者。一个远在山区的人平时要想买到自己想要的书,不知道有多难,可因为网络,北京的书也很容易被他们找到并买到,网络的价值就这样被呈现了出来。

李国庆:当当网上线没有多久,互联网泡沫破裂,投资人也不投了。但是俞渝(当当网创始人、李国庆先生的太太)就说,资本市场的人不投资了,就证明现在是创业者投资的春天。因为当时环比增长好几倍,所以我们把自己全部身家都投了进去,很兴奋!

张向东:2008年当当销售总额是多少?

李国庆:单纯看图书码洋是亿人民币,销售实洋是9亿人民币。

张向东:总销售额呢?

李国庆:唱片8 000万张,还有其他如家居用品等等两个亿。

张向东:抱歉,李总,不知道这个数字在出版行业、零售行业相当于一个什么样的规模?

李国庆:我先说下2009年的数字,上半年销售额翻番,也就是说,2009年应该可以达到24亿元人民币。什么规模呢?可以跟大家介绍的就是,相当于中国16个大书城的规模。如广州购书中心、北京西单图书大厦等全部加起来,就是当当网的销售总额。扣除教材部分,我们占全国图书市场的15%,这超过任何一个省的新华书店了。说明一下,这些百分比不把教材计算在内,因为教材是国家级的销售渠道。

张向东:这就是互联网的发展速度。10年之前,我们或许还在犹豫担心,但10年后我们已经达到这样的规模。李总,作为创始人,我们再回头看看以前,10年之前当当网对这个行业的预期中,哪些是过于乐观,哪些是过于悲观呢?

李国庆:创办时候的商业计划书是按照每年翻番增长的速度制订的,按计划应该是第8年结束的时候达到,但我们只延迟了一年,第8年就开始赢利了,而这份计划书还一直被保留着。

张向东:做计划的人都知道,计划赶不上变化,您当时做计划的时候,有多大把握可以实现?

李国庆:我们是看美国几个网上书店的数字推算的,赢利也只是比预期推迟了一年,这个预测还是比较准的。第二个,原计划是8年上市,但因受外部环境影响,当当网没有如期上市。当然,我们不缺钱,2006年的融资还没有花掉,还在账上存着呢。

张向东:当当还是按照基本预期在走。

李国庆:对。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