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乔希,你根本没有准备好签署任何协议。你可以告诉律师,两天后你会再联系他。”
真正的问题在于他甚至还没有掌握足够的信息来回答交易中最基本的问题:你买的到底是什么?他自认为是买下了一个拥有良好产品线的公司。但却无法说出这个产品线好在哪里-或者价格是否合理-因为他对于这片市场一无所知。
他不了解的问题有很多,比如,前十大客户是谁?他们每一家所占的销售百分比是多少?他不知道客户的采购模式每年是如何改变?有回头客,还是公司是否需要不断开发新客户来替代那些不断离去的老客户?是否有一两家客户在销售额中占据不同寻常的高比例?如果是,为什么会这样?
还有,销售代表们的情况又如何呢?假设公司付给他们的佣金为销售额的15%,那为什么第一年的佣金是15%,而第二年是12%,到第三年又变成了7%呢?是因为销售代表离开了,他们的客户变成了公司的直接客户?还是另有原因呢?还有,公司到底有多少位销售代表?他们各自为公司带来了多少业务量?最大的生产商能赚多少钱?
当然,这还只是开始。在乔希作出购买决定前,还有大把的问题需要他去找出答案。只有在取得这两三年来针对客户及销售代表的统计分析数据以后,我才能确定这家公司是否值得购买。这些数据能直观地告诉我们这家公司是否真正拥有令客户和销售代表们满意的产品线。如果连这些信息都没有,乔希根本就没有必要在里面投入时间和金钱。
乔希联系了卖家,向她索取这些资料。卖家的答复是在签署协议前她不能泄露客户和销售代表的姓名。我告诉他,“没问题,你让她用客户1、客户2、客户3、客户4来替代客户姓名,用A、B、C、D来替代销售代表的姓名,总之在签署任何东西之前你必须看到这些数据。”
我还建议他让卖家的律师修改协议,改成可在三周内全额退还定金。他凭什么不能在短时间内自由地改变主意呢?律师同意并修改了协议,不过事后证明,已经没有必要修改协议了。
几天后乔希收到了他要的资料,从这些资料上可以看出公司不同的情况。第一,每年都来订购产品的常客只占客户总量的15%,订货量只占销售额的30%。换句话说,乔希得自己去搞定剩下的85%的客户和70%的销售额,这样才能达到平衡状态。此外,他还得组建新的销售队伍:这家公司每年的销售代表更换率高达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