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这部书,我们可以了解到,南北朝时期,大体上发生了这样几件事:
第一、 南朝和北朝的统治阶级,都在日益的“本土化”——在
经历了多次“PK”之后,各方势力不断的互相融合,旧的格局不断的打破,新的格局不断的建立,汰弱留强、适者为王,而这最终胜出的新格局就成为了一个大融合的结果。最初统治上层都是“外来户”,北朝是所谓的鲜卑勋贵,而南朝是所谓的中原士家。接下来北朝开始“汉化”,渐渐形成了鲜汉融合的“关陇集团”和融合性不那么强的“山东集团”;而南朝则是“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旧有的士家门阀威风消退,南方庶族开始掌权。再发展下去,北朝的外戚杨坚夺取了政权,南朝的政权则事实上落入了所谓的“南蛮洞主”们的手中。这样,无论是鲜卑人,还是中原士族,都融化到了最初为他们所征服和奴役的对象当中,就好像“一块冰融化在了一杯水里”一样。
第二、 南朝和北朝的“当地人”,都或多或少的吸收了“外来户”
的基因——虽然杨坚作为一个汉人夺取了原本属于鲜卑族的北朝政权。可是杨坚也好,与他一样的整个中原汉族也好,都已经“欢喜乐意”的接纳了鲜卑人的文化基因。隋以及其后的唐,都奉行一种“海纳百川”的,对异质文化的开放态度,其实这是正是继承于鲜卑人的。而南朝的民众也不再是“断发纹身”的蛮族,而是变成了“儒雅知礼”的君子,这其实也正是中原士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总之,经过了二百多年的统治,两方的地域文化都极大的受到了“统治阶级”思想的影响,北朝的汉人变得“胡”化,南朝的“蛮族”则变得“汉”化。这些影响都实实在在的融入到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特别是他们的“处事原则”里面了。
第三、 南北双方,由完全的对立,渐渐走向一体化——最初南
北双方是完全的对立的状态,北朝就是要南征,南朝也就是要北伐。北朝说南朝是岛夷,南朝就骂北朝是索虏,互相是完全的不承认,甚至于把这种不承认当成了一处国策。如果打下对方城市,也常常会发生有意识的屠城暴行,这一点北朝表现尤其突出。而后,北朝开始表现出对南朝文化的景仰,南朝则也感慨北朝经济文化发展之先进。双方也开始签一些条约,一般也还能遵守。再发展到中后期,南朝会对北朝的降将委以重任,北朝也会将南朝的皇族子弟养得肥肥的再送过江去继承帝位。双方在谈判的时候,也常常是用彼此都能接受的“公德、公礼”来要求对方,维护自己,说明双方在已经在某些重大的社会准则上,形成了“共同的心理认知”。最明显的一个例子,起初北朝打下南朝的地方,根本统治不下去,当地人根本不承认他们的统治,北朝统治者自己也对此心知肚明。而南朝打下北方的一些地方以后,也根本没有信心统治下去,事实上也确实是统治不下去。对此,当时的人们就指出了,这是“两地民风不同”所致,硬来是不行的。可是到了最后先是北周吃掉蜀地,消化良好,再是南陈吃掉了北齐的淮南,也没有遇到什么大的麻烦,最后隋朝一举统一天下,虽然事后也发生了一些反抗,但是总体上说,统治还是得人心,被接受的。反而是那些反隋的行动,基本上得不到当地人的支持,很快就被消灭掉了。可见,南北双方的百姓,已经在心里面承认了对岸统治者的统治合理与合法性,只要对方能够宽仁的对待自己,基本上人们还是可以接受其统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