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层一直努力解决收购该项美国业务所带来的问题,并已考虑一切可行的办法……我们作出艰难的决定,除信用卡业务外,不再以HFC及Beneficial品牌经营消费融资业务,并且结束其大多数分行。”
2009年3月2日,葛霖在汇丰集团2008年业绩发布会上,除了公布其全年纯利锐减七成外,同时宣布了上述决定。2008年,汇丰在北美洲亏损达到155亿美元,包括个人理财业务的商誉减损准备106亿美元。葛霖坦承:“作为事后检讨,我们的结论是:但愿不曾进行这项收购。”
葛霖所称“但愿不曾进行”的这项收购,指汇丰于2003年3月完成、涉及148亿美元(约合1 100亿港元)收购的美国家庭消费信贷公司HI(现名美国汇丰融资有限公司)。
当时以汇丰集团主席庞约翰为首的董事会在制定发展战略时,通过“全面考虑未来25年内对金融服务业产生重大影响的各种发展趋势,认为全球经济力量将会重新分配,而在新秩序下世界经济增长最高的地区,将会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美自由贸易协议国家,以及亚洲和南美洲的新兴市场”。
汇丰认为,美国经济占全球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而消费开支则占美国本地生产总值近七成。因此,当时的汇丰除大力拓展新兴市场之外,便是大步进军美国市场,汇丰购入HI正是执行这项战略的重要步骤。①当时的庞约翰曾形容两者合并是“天作之合”,虽然HI债务缠身,但美国经济前景依然乐观,特别是住房按揭业务方面。
2003年年底,汇丰推出“增长管理”战略计划,作为汇丰未来五年发展的蓝图和指针。汇丰的新策略以客户群为主导,并为每个客户群实施专门设计的方案。其中,消费融资业务与个人理财业务,工商业务,企业银行、投资银行及资本市场业务,私人银行业务一样,成为“增长管理”战略的策略目标之一。
实行新的以客户群为主导的汇丰认为,这突显了个人理财业务内一个独特客户群(消费融资)对加强汇丰现有业务的重要性。汇丰预期随着收购HI的各项潜在裨益浮现,以及美国经济灵活适应各种变化和美元币值下降的影响之后,美国业务会为汇丰带来更多贡献。
2004年8月,庞约翰宣称,HI和汇丰的整合大体完成。②
2005年下半年及2006年上半年,汇丰集团继续在市场上大举购入次贷产品。
时间是成败得失的检验大师。作为汇丰集团十多年来最大转变的这项收购行动,汇丰收购HI虽然没有成为一项灭顶之灾的并购,但足以令作为金融服务业“百年老店”的汇丰蒙羞。
面对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发生重大变化,虽然新的领导层对汇丰发展战略重新检讨,并确定将资金加强投向高速增长的新兴市场,以期调整不同地区所占盈利比重,同时在已发展市场集中开拓汇丰具有优势的环球业务专长。但是,汇丰决策层在形势发生逆转后表现出的判断力和决断力依然稍显
不足。
2007年2月初,美国汇丰融资公司因次贷业务撇账大增,汇丰集团发出百年来首次盈利预警。不过,在当年5月25日汇丰集团举行的股东周年大会上,当葛霖和集团行政总裁纪勤等新管理团队首次向股东作报告时,他们依然认为北美业务 (包括消费融资业务)的表现符合预期。纪勤在谈到北美洲的按揭业务时说道:“有部分评论人士会问:‘汇丰应不应该加入这个市场呢?’让我提供一些数字给大家参考一下:汇丰在2003年出资148亿美元买入了这个业务,而它已经为集团提供了超过90亿美元的利润,我认为它是一门好的生意。”
纪勤承认,在北美洲,汇丰的按揭业务的确遇到了一些困难。展望未来,汇丰打算将美国消费融资业务与拉丁美洲业务整合。纪勤不无自信地说:“总括来说,今年我们在美国虽然遇到一些挑战,但美国市场亦为我们带来机遇,当全面掌握机遇后,便可证明这项收购是明智之举。”①
在完成这项收购6年后,2009年3月汇丰公布最新的年度业绩时,其在北美洲的业务已经遍体鳞伤。葛霖在委婉地承认这是一项失败交易的同时,声称:“我们早在2006年已意识到次贷市场恐会面临崩解,在2007年,当其他同业仍不断扩展业务之时,我们已经大幅缩减次优质贷款业务,亦投放大量资源协助客户解决资金困难。事实上,当时无人预计到美国经济和金融市场后来恶化的程度。”
纪勤接过葛霖的话题表示“将停止以HFC及Beneficial品牌在美国承办新的消费融资业务,并会集中全力缩减有抵押及无抵押房地产组合,所涉及的未偿还结欠额为620亿美元”。
纪勤宣布,汇丰将会关闭美国HFC及Beneficial品牌分行网络内的大部分营业点,并须因此而削减6 100个职位。由于美国失业率攀升及住宅物业市场继续下滑的风险明显存在,预期汇丰2009年及2010年的信贷准备仍会增加,营业亏损将会继续。
鉴于美国次按融资市场前景暗淡,汇丰不再视次按融资业务为其核心业务。但葛霖强调:美国依然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系,汇丰仍会致力在当地发展业务,并仍视美国为核心市场。同时,美国汇丰银行不受此项重整影响,短期内汇丰会凭借环球网络优势,着重拓展以此为基础的业务和客户,包括企业及工商业务,以及私人银行和卓越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