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此不予理睬”
《波茨坦公告》震撼了东京的中枢神经,这一天决定着日本的命运。早上天气晴朗,预示着午间的酷热。相关人士估计今夜将平安无事,然而深夜,海外传来的电波像一只巨大的楔子插了进来,把日本的历史劈成两半。
开战四年以来,战局对日本不利,令人绝望。日本区区一国却与全世界为敌,是投降还是战斗到底?决定日本命运的时刻已迫在眉睫。在这种情况下,许多相关人士感到,尽管这一时刻来得突然,但该来的终于来临了,于是接受了《波茨坦公告》。此时,各处出现了无法掩饰的混乱局面和紧张情绪,惊恐和狼狈在军部尤其严重。政府下属的各省部厅刚上班,军人们就像事前商量好了似的,异口同声地叫喊道:“喂,公告里有斯大林的名字吗?”当大家从最初受到的惊吓中平静下来以后,才意识到没有对日宣战的苏联首脑,自然没有在公告里签名。
首先接到报告而感到振奋的是外务省。数月以来,外务省的领导们就在偷偷地考虑如何结束这场战争。但军部号召本土决战,国民对此深信不疑,在这样狂热的气氛中,终战一事最终未能说出口来。所以,当公告在握之时,他们意识到自己必须成为,不,已经成为“主角”了。
在外务省召开的紧急干部会上,外务次官松本俊一、条约局长涉泽信一、政务局长安东义良围在外务大臣东乡茂得的身边交换了看法,觉得应该接受公告,并就此达成一致意见。但还有一个问题值得关注,那就是苏联的态度。苏联政府克守中立,波茨坦会议就日本问题征求过苏联的意见,这一点大体上毋庸置疑,但是苏联政府并没有参与公告。外务省对形势做出的分析是:这难道不意味着苏联将一直保持中立吗?公告应该接受,但是抛开已经在进行的对苏工作,即请苏联展开和平斡旋,立刻接受公告,这多少令人感到不快。最终他们达成一致意见,即静观其变,对日本来说这或许是一个明智之举。
经过这番探讨之后,上午十一点,东乡外相进宫觐见天皇。在将《波茨坦公告》译文初稿恭恭敬敬地呈上去之后,他用低沉颤抖的声音说道:“公告里没有苏联首脑的签名;国体或天皇陛下的地位还不明了;无条件投降这句话只是针对军方而言的。”
在一阵令人感到沉重的沉默之后,天皇说道:
“不管怎样,总算可以预料战争即将结束了。我想,仅此一点就很好了。尽管还有各种讨价还价的空间,但原则上只得接受公告,不是吗?如果不接受的话,战争还将继续下去。不能再让国民受苦了。”
遵照天皇的旨意,定期的最高战争指导会议①在一点半召开。此时,除东乡外相外,其余五人都认为《波茨坦公告》只不过是一纸宣言而已。下午召开了定期内阁会议。全体阁员一致赞成东乡外相主张的“静观”策略。于是政府决定采取“静观”的态度。这就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波茨坦公告》在结尾处俨然声明:“上述条件必须兑现。”总之,除此以外的任何谈判、活动一律不予理睬,这就是同盟国的意志。尽管如此,最高战争指导会议也好,内阁会议也好,竟没有一个人把它看做是“最后通牒”②。
第二天,二十八日,各晨报在内阁情报局的指示下,向国民公开了《波茨坦公告》。但在报道中,各大报纸尽量保持低调,如删除了削弱国民斗志的条款,没有公开政府的正式看法等③。而且,为了不削弱国民的斗志,报纸上反倒出现了斗志昂扬、意志坚定的文字。《读卖报知》以“可笑,对日投降条件”为标题刊登了文章摘要,强调“战争迈入最后阶段,帝国政府并不在乎”。《朝日新闻》登出两排大标题:“政府对此不予理睬。”《每日新闻》则夸口说:“可笑!美英蒋共同宣言。粉碎敌人的自我陶醉,将圣战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