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对于当今的日本国和日本人来说,最要紧的事恐怕莫过于运用“平衡感觉”掌握复原能力了。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国民的思想发生剧烈的左右摇摆在所难免。但是,能否在恰当的时期内恢复平衡,却决定着一个民族或个人的命运。
我在拙著《火焰在流动》一书中,虽然重点探索了日本民族的精神架构——构成其核心的“忠诚意识”的起源和本质,但当我参阅各种各样的资料,回顾自幕府末期日本一路走来的足迹时,我发现日本国民左右摇摆得十分厉害。但是他们恢复平衡的能力,决不比世界上任何国家的民族逊色。正是靠着这种恢复平衡的能力,才成就了今天的日本,使日本成为整个亚非地区唯一的现代化国家,并迈入“先进国家”的行列。
战败后日本的情况似乎也是如此。二十年前的八月十五日,与幕府末期相似的一场“强震”袭击了日本。这是近代日本第N次测试民族“平衡感觉”的范例。
建国以来,可以说在第一次面对战败这个巨大变化的时候,全日本是如何剧烈地摇晃的 如果以当时位于日本中枢的人们为中心, 对他们的行动开展调查,并与幕府末期的情况进行比较,那一定会得出有趣的结果。
文艺春秋下属的“战史研究会”企划了《日本最漫长的一天》一书,他们收集了能弄到手的一切事实材料,从而写成并出版了该作品。 书中讲述的可称之为“二十四小时维新”, 其主要事件是在国民大众的目光所无法企及的地方发生的。
因而, 本书不是罗列“终战之日”的回忆故事, 而是以直到前不久仍被埋没的资料为基础,以日本人的精神构架为主题写成的书, 是一部二十四幕的“长篇连续剧”。
书中粉墨登场的人物在各自所拥有的“日本式忠心”的驱使下行动着,相互碰撞着。但是,因为缺乏能把握全局做出冷静判断的大政治家、“大导演”,以至在同样情况下别的国家所见不到的而为日本所独有的悲喜剧, 就不以“演员”们的意志为转移在各地一一上演了。正因为如此,这出连续剧充满了惊险恐怖的场面。
当然,这里所描写的连续剧并不是完整的。即便是在二十年后的今天,在当事人中,仍有很多人不愿将真实的事情原封不动地说出来,也有很多人主张不要写。虽说现在“已经不是战后了”,但是战败这个大强震之后的“余震” 仍然在看不到的地方继续发生着。
这本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出来的。它给了我在《火焰在流动》中所求索的关于日本特性的问题一个明确的回答。与此同时,本书以战败为契机,虽不能说描绘了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的日本民族崭新的历史第一页,但可以认为是开了个头。
昭和四十年(1965)七月
大宅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