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补血英雄(4)

黄芪有许多别名,如绵芪、口芪、北芪等。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中,当时叫“戴糁”。古时候,“芪”字写作“耆”,因此古书中的“黄芪”写作“黄耆”。《本草纲目》解释说:“耆,长者。黄芪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说明黄芪是补药中的佼佼者。

《旧唐书·方伎传》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 :唐肃宗继位不久,太后突发急病,昏迷过去,牙关紧闭,水药不能入口,文武百官一筹莫展。肃宗十分焦急,情急之下,忽然想起黄芪有益气功能,便对御医说,太后既然口禁不能服药,宜把黄芪煮汤,用汤气治疗,药入皮肤,可望治好。御医赶忙煮了几斛黄芪汤,放在太后榻下,顿时,满屋子药味弥漫。没过多久,太后就苏醒了。

说黄芪是补血英雄,也绝非虚言。在中医理论中,气和血是相辅相成,终始不能分离的。气是血的统帅,气足则能造血,推动血液的运行,保证血液在血管之内而不出血。血为气之母,气溶于血之中,血液是气的载体,并能为气提供营养。因此,补血离不开补气。著名的补血方剂归脾汤,就有黄芪。最有意思的是另一功效卓著的补血名方,方名叫做当归补血汤,一看就知道当归是本方的主药,而实际上本方只有黄芪和当归两味药物,方用黄芪30克、当归6克,黄芪的量是当归的5倍。在这里,就是重用黄芪来补气生血。黄芪不仅是补气的要药,还能通过补气来生血,具有良好的补血之功。本方益气补血,生血的效果比四物汤还要好。

正因为如此,民间常用黄芪煨大枣、黄芪炖母鸡、黄芪煮黑豆等药膳,对气血亏虚者进行调补。这些药膳,美味可口,营养丰富,确属补益上品,经常服用可以增强体质,改善气色,荣颜润肤,延年益寿,特别适用于妇女产后、年老体弱以及病后体虚者服用。

虽然,黄芪是一味很好的强壮补益药物,一般无明显的不良反应,但因其性质温补,易于助火。所以,感冒发热、胸腹满闷者,不宜服用;肺结核病人,有发热、口干唇燥、咯血等症状者,不宜单独服用黄芪 ;孕妇也不宜长期大量服用。

紫丹参——为全家老小保驾护航

我出生在豫西山区,家对门就是伏牛山,山中生长着各种各样的中药。我小时候经常跟着大人上山,认识许多种中药,比如柴胡、连翘、金银花、桔梗、茵陈、地榆、紫花地丁等。但印象最深刻的,是一种开着紫蓝色、像蝴蝶一样美丽的小花,小花又聚成穗状的中药,它的根是紫红色的,嚼一嚼有种甘甜的味道,煎煮以后则熬出红色的汤汁。老人说这是一种补血的药,叫血参根。遇到血色不好、体质虚弱的人,就可以煎煮血参,里面再打个荷包蛋给他。

后来知道,血参根就是著名的中药丹参,又叫紫丹参。它的主要功效就是补血,对于血虚者,表现为面色蜡黄、口唇指甲色淡、头昏失眠多梦的,效果很好。并且单独一味药煎煮,或做成药膳,就能起到作用。因此,古有“丹参一味,功同四物”的说法。四物指的是补血的基本方四物汤,由地黄、芍药、当归、川芎四种药组成,而一味丹参,就能抵上四物汤,可见其功效之卓著。

紫丹参也是活血调经的妇科用药。相传在很久以前,东海边住着一个叫阿明的青年。他自幼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因在江边长大,练就了一身好水性。有一年,阿明的母亲得了妇科病,经常崩漏下血,请了很多大夫,都未能治愈。当阿明一筹莫展之时,有的朋友告诉他说,东海有个无名岛,岛上生长着一种开紫蓝色花朵、根呈紫红色的药草,这种药草能治其母亲的病。但是,去无名岛的海路暗礁林立,水流湍急,以前想上岛的人十有九死,就像过“鬼门关”一样。但阿明救母心切,他不怕艰难险阻,毅然决定上岛采药。凭着高超的水性,他绕过一个个暗礁,冲过一个个险滩,终于闯过“鬼门关”,顺利登上了无名岛。上岸后,他四处寻找那种药草,终于挖了一大捆,带着药返回了渔村。回来后,阿明每日熬药侍奉母亲,母亲的病真的就痊愈了。村里人对阿明冒死采药为母治病的事非常敬佩,都说这种药草凝结了他的一片丹心,便给这种药草取名“丹心”。后来在流传过程中念转了音,便成为“丹参”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