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壁十年(3)

高适少时几乎可以说是一无所有。虽然他祖上曾是官宦之家,少时跟随做韶州长史的父亲一直旅居在广东,不幸的是父亲很早就死在任上。高适无依无靠,只有靠亲友接济为生。这种接济下的高适其实与现在的流浪汉差不多。然而即使生活贫寒,吃了上顿没下顿,读书、习武两件事,高适却不曾荒废,他的剑术日益精进,文章也写得越来越好。少年时的高适还非常爱交友,这也是为官要累积的财富之一。为了寻求进入官场的路,二十岁的高适听从了朋友的建议,带着自己仅有的一柄长剑来到长安。

年少总是轻狂,高适自以为赴京求官,官职就能唾手可得,然而却是求官久不得果,高适只好长期客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开元十八年前后,高适北上蓟门,漫游燕赵。这时,正值燕山一带发生北部游牧民族侵犯唐朝边境的战事,高适主动前往参加战斗,把求取功名的希望寄托在战场上。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这次战斗结束时,高适什么官也没混到手。虽然高适的愿望又一次落空,但是高适并没有放弃自己入仕当官的目标。

此后,高适长期浪游于梁、宋间(今河南商丘一带),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只得靠躬耕田垄过活,甚至有时不得不“以求丐取给”。在此期间,高适交上了两位大诗人,一个是李白,另一个就是杜甫,常与他们一起在齐、赵一带饮酒游猎,怀古赋诗。

跟着名诗人混,高适自然也有几分名气。高适终于被张九龄的弟弟,时任宋州刺史的张九皋发现,“深奇之”。他立即荐举高适做了封丘县尉,而这时的高适已年近五十岁。

能在五十岁当上县官,虽然官不大,但总算已经正式进入了官场,高适本应该高兴,但是在高适的眼中,那只是一个九品小官,这种小官对于他来说,与他的宏图大志相差实在太远了。于是,高适终于在一次酒醉后下定了决心,毅然弃官而去。他像一柄尘封万年的古剑,耐心地等待着,酝酿着长剑出鞘。又一次来到长安后不久,高适被河东节度使哥舒翰看重,封他作为军中书记,入了哥舒翰的幕府,到了军营。这似乎也符合高适的想法,并且高适已经有过作战经验。哥舒翰对高适很看重,高适也在收复黄河九曲之地后随自己的主人哥舒翰入朝献计献策,“盛称之于上前”。此时高适能够为人称道的才能,不止是在战斗中写几篇赞诗,而是有能够为击败敌人而出谋划策的政治远见。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一路南下。朝廷派高仙芝、封长清平叛,均被叛军打败,两人也被叛军杀害。叛军直逼长安,玄宗任命哥舒翰守潼关,但是又派宦官李大宜做监军。李大宜不懂军事,竟然强迫哥舒翰放弃天险与叛军作战,结果大败,哥舒翰投降。唐玄宗被迫逃往四川。高适想通过军营建功立业的想法又一次失败,但这次高适却不想当逃兵,而是主动去找最高主子,觐见皇帝。

高适从骆谷奔赴河池郡,见到玄宗,上书说:“哥舒翰忠义为国,但是年老体弱,难以胜任;而监军李大宜整天饮酒歌舞,不恤军务。盛夏时节,将士们连糙米饭都吃不饱,怎么能够不败?”(《旧唐书》本传)这一番话使唐玄宗茅塞顿开,龙颜大悦,认为高适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马上任命高适为侍御史,让高适侍候在身边,不久又升高适为谏议大夫。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