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荒诞的策划(1)

《海城一周》头脑风暴,管理层们齐聚会议室审议胡六的营销方案。

在这个会之前,胡六在发行公司的例会上曾经通报过这个案子,他说完了思路以后,人力经理刘汉城哧地笑了一声,张文也笑了说:“胡总你这想法不错,但我觉得实操性嘛……”

胡六知道他后面的话,所以胡六在心里叹息了一声,难怪你只能当副总。

邓林最近虽然和胡六的关系看起来已经比较和谐了,但同样对这个案子的可执行性表示怀疑。他倒不是不愿意支持,仅仅是怀疑,对案子能否运行表示怀疑。

陈成同样不看好,不过他反对得比较有技巧,他说《海城一周》那边估计没这样的大手笔。

胡六一笑,没再解释,心里升起了一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他感觉自己就像一只鹤,站在一群鸡中间。他想,如果不能在这样的一个团队里当上一哥,自己可真够窝囊的。

胡六打开PPT,开始给《海城一周》的管理者们介绍他的案子。

胡六的思路是这样的,他认为海城目前常住人口八百万,而本报发行从年前不足七万到现在刚突破九万,虽然有了一定的增长,但可增长空间还非常巨大。因为就《海城一周》设定的读者群体的数量而言,我们的目标读者不低于四百万,而现在实现达到的不过才五十万分之一。而且随着全民素质的提高,人们对资讯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这个空间还会越来越大,但为什么现在的销量却反而越来越低了?那是因为我们这些年读者流失的比率大于新增的比率。那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一方面固然是由于随着《潮周刊》的崛起分流了部分读者,但更重要的是我们缺乏相应吸引读者的方式,我们错误地认为周报的阅读市场只有这么大,只是把目标定位在如何去从《潮周刊》的那十余万读者那里抢一些回来,而忽略了那余下的四百多万。胡六说到这里的时候打了个比方,他说,《海城商报》没有进来之前,大家都认为《海城日报》发行市场只有六十万的稳定读者群体,增长空间很有限,所以都认为自己的读者忠诚度比较高,对方不会有多大的作为,而《海城商报》却说它不是来抢大家的市场的,是来共同做大市场的。那么通过现在的事实证明,“商报”实际稳定的发行量在二十五万左右,其他的几个报纸不但没有掉量,有些还略有增加,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市场可待挖掘的空间还很大,局限的只是我们产品的竞争力,以及我们的操作手法是否吸引了消费者。所以,我们当前不应该只做一些普通的策划或者促销,想着从对手手上抢多少市场过来,而是要考虑如何去影响那些以前流失的读者,和那些从来没有关注过我们的新兴读者。我们应该拿下这个群体,而这部分群体是巨大的,大到我们的财力不够支撑这么巨大的发行量,因为单从第一次销售而言,我们单份报纸虽然售价为一元,但实际我们每份还要亏损七毛以上。

胡六说的报纸第一次销售亏本是行业的通病,印刷成本大于实际销售回收成本,所以才有了广告的二次销售。

胡六的具体做法是这样的:

他计划在五一前拉来一些知名的大企业进行整合营销,策划一个大型活动,胡六强调是“大型活动”。活动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在四月二十九日出刊日,读者购买本报时可以在封面上刮奖得到奖品,奖品当然不会是小打小闹,一定会出人意料震撼人心,然后让市场疯狂,造成洛阳纸贵满城哄抢的效果;第二部分是在五一、五二两天,在六大商务中心集合发行公司力量,初步计划两千五百人在商务中心着统一服装,搭配价值远远大于报纸销售价格的礼品做促销。这两个活动本身没有什么新意,不同的是奖品的稀奇。胡六的意思是刮奖活动虽然很俗套,但如果买一份报纸中一个数万元的奖品,比如汽车,那会形成多大的震撼?促销也不稀奇,奇在如果促销的礼品非常受人追捧,促销品的价值又远远大于报纸的价格,比如我们赠送一瓶价值三元左右的饮料,试想一下,五一期间正是天气炎热的时候,买一份价值一元的报纸,得到的是实际的三倍的回报,势必会造成疯抢。我们可以想象在五一黄金周期间,六大商务中心人山人海,数千名统一服装的我报人员,被无数的人围着哄抢本报,这将会造成多大的新闻话题?我们再进行联动炒作,又会引起多大的轰动?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