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节:无烟时尚对垒烟草文化(1)

布隆伯格市长创建无烟城市后,并没有就此止步,他把战场扩大到全世界。纽约的烟民不过120万,而全世界抽烟的人有13亿。2006年,他自掏腰包1.25亿美元,资助全世界的烟草控制活动。两年后,他再捐2.5亿美元,同时携手美国首富、微软公司的老板比尔?盖茨,两个人的总投入达到5亿美元。这5亿美元怎么花呢?不少钱到了中国,这个后面再说。先谈谈烟草文化和无烟时尚,无烟运动的成功不光靠投入资金,民众的健康意识更关键。

无烟时尚对垒烟草文化

香烟是文化,至少抽烟的人这么想。解闷、解乏、排躁、镇定,都是香烟的好处。上哪儿找比烟卷更可靠、亲密、轻巧的快乐伴侣呢?纽约市公共场所全面禁烟前后,许多烟民通过媒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盛赞香烟之妙不可言。他们苦口婆心地向全社会解释,酒吧和餐厅的用处不仅仅是让人填饱肚子,它们还承载了重要的社交功能。而香烟,恰恰能让餐厅和酒吧的社交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借火点烟的一刹那之间的眉目传情,说不定就擦出了浪漫的火花。火柴盒上留个电话号码,没准儿就促成了一段姻缘。

夸香烟之妙,谁也比不过咱们国家的著名文学家朱自清。20世纪30年代初,朱先生写过一篇散文《谈抽烟》,千八百字就把吸烟的派头、品位、温情描绘得幽雅而精致。

抽烟其实是个玩意儿。就说抽卷烟吧,你打开匣子或罐子,抽出烟来,在桌上顿几下,衔上,擦洋火,点上。这期间每一个动作都带股劲儿,像做戏一般。自己也许不觉得,但到没有烟抽的时候,便觉得了。那时候你必然闲得无聊,特别是两只手,简直没放处。再说那吐出的烟,袅袅地缭绕着,也够你一回两回地捉摸。它可以领你走到顶远的地方去。

……

好些人抽烟,为的有个伴儿。譬如说一个人单身住在北平,和朋友在一块儿,倒是有说有笑的,回家来,空屋子像水一样。这时候他可以摸出一支烟抽起来,借点儿暖气。黄昏来了,屋子里的东西只剩些轮廓,暂时懒得开灯,也可以点上一支烟,看烟头上的火一闪一闪的,像亲密的低语,只有自己听得出。要是生气,也不妨迁怒一下,使劲儿吸它十来口。

朱先生那个年代,还没有世界烟草控制运动。他嘲笑美国人嚼口香糖的不雅,远不及抽烟“悠然”。的确,半个多世纪以前,抽烟完全可以登上大雅之堂,禁烟更谈不上社会风尚。比如美国著名记者、电视节目主持人爱德华?莫罗(Edward Murrow),他的经典屏幕形象就是香烟在手,沉着冷静地面对观众。香烟,并不影响他在美国百姓心目中的人民良知形象。那个时代的电视台,也经常播出香烟广告。莫罗成名于“二战”期间,他在欧洲战场夜以继日地采制新闻,每天抽60到80支香烟。香烟,伴随了莫罗一生。不幸的是,莫罗英年早逝,57岁死于肺癌。更为不幸的是,他工作过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播发莫罗死讯后,继续播出香烟广告。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