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仁至义尽(2)

 

按照孔子的说法,志士仁人把仁德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仁”是儒家的最高道德准则,为了“仁”,为了正义的事业,可以牺牲生命。朱子解释说,“理当死而求生,则于心有不安矣,是害其心之德也。当死而死,则心安而德全矣。”

孔子以“仁”为最高伦理原则,自汉代以来,“仁”居“五常”(仁、义、礼、智、信)之首。那么什么是“仁”呢?孔子说,“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孔子又以“仁”为诸种美德的概括,赋予恭、宽、信、敏、智、勇、孝、悌等多方面的内容。仁的含义很广,“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以“仁德”处人。

孔子的“仁”是“克己”与“爱人”的对立统一,也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相辅相成。他的“仁”包括:(1)爱人;(2)修身;(3)仁者,人也。孔子“仁”的真谛,即“忠恕”。“忠”即是“尽己”,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成人之美。“恕”则“推己及人”即将己心比他心,以尽可能多地了解他人的处境。

孔子勉励人立志向仁,“苟志于仁矣,无恶也”。意思是,一个人若能全心全意以“仁”为行道的依归,那么他的行为因有“仁”做标准,以爱为念,自然不会与恶为伍了。这就类似佛家所说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但是,人性都是有弱点的,为什么有些人“为富不仁”?为什么有人没饭吃就去偷盗?这就像俗话所说的那样:“饱暖思淫欲,饥寒起盗心。”一个人如果内心缺乏坚定的修养,缺乏仁的观念,私利这个心魔就会来诱惑人,所以孔子要我们提高警觉。惟有仁德的人,才能安于仁,成为有智慧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能能明辨利害,不会被心魔所左右。

不管多有钱的人家,如果没有了仁德这个根本,就没有了精神支柱,没有了灵魂,成了欲望的动物,这样的话,子女们就会为了钱而为所欲为,做出不仁的事情来,生下孽因,然后恶性循环,最终形成恶果。“不仁者不可以长处乐”,所以才有“为富不超过三代”的现象。所以孔子说:“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圣人要我们无论“处约”或“处乐”,都要懂得“安仁”、“利仁”。

儒家认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在仁德的完美实践,曾子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人结交朋友,在于互相勉励,论学辅仁。

举个生活中的小例子来说,明知别人有老公(老婆),你还要去插足,这也是破坏了规则——一个严守规则的人是不会这么做的。网络上有一个著名的帖子:《24岁女孩与30岁男人的精彩对白》。烛光晚餐。桌两边,坐了男人和女孩。“我喜欢你。”女孩一边摆弄着手里的酒杯,一边淡淡地说着。“我有老婆。”男人摸着自己手上的戒指。“我不在乎,我只想知道,你的感觉。你,喜欢我吗?如果你也喜欢我,我不介意做你的情人。”女孩终于等不下去,追加了一句。“我爱我妻子。”男人坚定地回答。“你喜欢我什么?”男人开口了。“成熟,稳重,动作举止很有男人味,懂得关心人,很多很多。”“你知道三年前的我,什么样子?”男人点了根烟。“不知道。我不在乎,即使你坐过牢。”“三年前,我就是你现在眼里的那些普通男人。普通大学毕业,工作不顺心,整天喝酒,发脾气。她改变了我。”男人弹了弹烟灰,继续痛说“革命家史”……

上面的对话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信息,女孩在试图破坏规则,而男人在努力坚守规则。最感人的地方在结尾部分。男人回到家,坐了下来。“老婆,已经第四个了。干嘛让我变成这么好,好多人喜欢我呀。搞不好,我会变心呀。干嘛把我变成这么好,自己却先走了?我,我一个人,好孤单呀。”男人终于泣不成声。

原来是一则《读者》风格的感人故事。即使是编的,即使是小说,读者也愿意被这样的故事感动。这个时候,规则反倒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下面那句感人的话:眼泪,一滴滴从男人的脸颊流下,打在手心里的相框上。昏暗的灯光中,旧照片里,弥漫着的,是已逝女子淡淡的温柔。

在家庭生活中,在个人的感情世界里,只要不违法,不违背公序良俗,你可以随心所欲地爱自己的所爱,但这种爱也应有一个必须“墨守”的“成规”,就是不能闯别人的“红灯”,不能逾社会之矩。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和谐社会,家庭也要和谐。不能为了自己的所谓幸福,而伤害到别人的感情,更不能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