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言而有信(1)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用尊敬贤人的心,来代替爱好美色的心,照顾父母,能够尽心竭力,服侍君主能不遗余力地奉献心智,和朋友交往,能说话可靠,讲信用,这样的人,纵使他没有读过书,我也认为他很有学问。

一个信字值千金。信,是儒家五德之一。哪五德呢?儒家认为,信与仁、义、礼、智是传统道德所强调的“五常”,是人人应该遵循的五种基本道德规范。儒家代表人物几乎都认为:信这一道德要求是言语的内在精神实质,是德性言语观的基石。孔子将不信守承诺看成是耻辱,“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论语·里仁》)孔子还有一句很有名的话,现在在商业界经常被引用,他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论语·卫灵公》)意思是说,言而有信是人在社会上能够通达无阻的必要条件。后儒继承并发扬了这一思想。子夏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孟子曰:“言语必信。”(《孟子·尽心上》)朱熹则说:“语言,物也;而信,乃则也。”(《朱子语类·论语三》)朱熹明确地肯定了“信”是言语的德性原则,不能含糊。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言而有信,是理想人格的标志之一,在孔子看来,“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这话怎么理解呢?就是说,言而无信,人就不成其为人,是小人;而在长期处于穷困中仍能信守平生的诺言,就是君子,是达成了“成人”这一最高理想境界的表现。因此,儒家主张在说话之前就要怀有诚实守信的态度,“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中庸·第三十二章》)把信当做是言语的出发点和归宿。

有个词叫“座右铭”,有必要说一下它的来历:座右铭最初并非是置于座右的铭文,而是一种称为攲器的酒具。这种酒具空着的时候往一边斜,装了大半罐则稳当地直立起来,装满了则一个跟头翻过去。这种攲器给人以不能自满,自满就要翻跟头的启迪。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生前非常喜欢这种攲器,座位右边总是放着一个攲器,用以警戒自己。齐桓公死后,国人为他建造庙堂时也没忘记将此器皿放入庙堂之中供人祭祖。一次,孔子率弟子朝拜齐桓公庙堂,孔子知道了攲器的来历,便给弟子讲述当年齐桓公置攲器于座右警戒自己的故事。孔子回去之后,也请人做了一个,放在座右警戒自己。后来这种攲器失传了,人们便改用铭文代替攲器放在座右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