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善解人意(1)

 

《论语》开篇就是“两乐”,是“学而时习之”和“有朋自远方来”。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现在的学生肯定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孔子受到排挤,离开鲁国,带着一帮弟子,乘着一辆牛车,去周游列国,以推行“周公之礼”、仁义、忠恕,实现克己复礼的政治抱负。到各个国家游说,都没有人听他的。途中孔子多遭磨难,在陈蔡绝粮了,各位弟子都饿得走不动路了,孔子也没有一点气力了。但这个时候,他不但不绝望,还一边弹琴一边唱歌,还给弟子们讲笑话听。

孔子是个了不起的音乐家,他曾经专门拜过名师。先秦,无疑是音乐的时代,不仅琴瑟流行,而且中国乐器中很多成熟的大小型乐器都来自那时乐人的创造,比如磬、排箫、羌笛、箜篌、角、笳、战国编钟或鼓等等……而且还出现了儒家最系统的音乐理论著作——公孙尼子的《乐记》。这本书是自上古《乐经》失传后,唯一真正对中国后世乐人有着深远影响的音乐元典。公孙尼子据说为孔子的门徒,孔子对音乐的态度自然都体现在该书中。

孔子原本可以生活得很好的,但他没有选择过这种舒服的生活,而是选择了一条他人看来有点傻的理想之路:他要救世!老子《道德经》的第77章中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惟有道者。”如果说,老子提出的救世方案是效法自然、追求社会和谐的话,如果说墨子提出的救世方案是非攻、兼爱的话,那么孔子提出的救世方案就是克己复礼。

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这些都是统治者封的,真实的孔子不是这样!论语里说“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孔子日常生活中真实的形象是闲适,洒脱,温文尔雅。他的弟子用五个字来概括老师——“温良恭俭让”。孔子还很仗义,他的朋友死了,没有钱下葬,孔子马上说“于我殡”,意思是他没有亲人了,我来给他办理后事。

孔子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空有远大抱负却无人重用,空有大志却无处施展,空有救天下之心在当时却不被人理解。

一生怀有抱负却终不被重用,但孔子从来没有抱怨过。相反,他依然很乐观。孔子做事认真,无论能不能做成,他从来不绝望,不放弃。孔子一生很不得志,没当过几年官,所以谈不上什么文治武功,他之所以能够彪炳千秋,在于他是儒家学说的创建人。

孔子教书并不是总是那么板着面孔、一本正经,不是这样的,他喜欢和学生一起讨论问题。有一次,他把几个得意的学生召在一起,让大家谈谈各自的志向。还是子路先说话,子路说我的志向是有钱大家花,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遗憾;颜回家穷,说我的志向是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等大家都说完了,孔子最后说他自己的志向,他说愿让“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