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莱宾格同时还积极参与形形色色的社会活动,给联邦州长提建议,担任机械制造协会的主席,并在斯图加特大学理事会拥有席位。除此以外,他还是国际巴赫协会的日本专家团主席,并加入了马而巴赫德国文学文档交际圈。他的一位同事在访客留言簿里如此写道:“我希望自己也能多做些公益事业。有些经理就完全可以少耗点时间在高尔夫球场上。”
尽管莱宾格已经把企业的执行领导权转交给家族的下一代,然而由他创下的企业信条已经被写入所谓的家族法典。他的后代必须保持这种企业精神。第一个信条:公司在大型企业面前保持原则上的独立性。另一个重要的信条是:公司的利益必须置于个人利益之上。
贝尔托尔德?莱宾格从公司的日常管理业务上退了下来,在公司的经营上,他不想对后辈们有过多束缚。他在《斯图加特报》上说,只有在一种情况下他会重新介入:计划上市时。
俗话说,好事成三。下面还要说说另外一家堪称典范的施瓦本家族企业:瓦布林地区锯木厂的汉斯?彼得?斯蒂尔(Hans Peter Stihl)。锯木厂到底该取个什么名字呢?当今,世界市场上的领头羊——安德烈亚?斯蒂尔两合公司(Andreas Stihl AG & Co. KG)也许最开始时也提出了这个问题。1926年,企业在斯图加特巴登坎斯达特建成时,先为蒸汽锅炉造了一个预热炉,用赚来的钱发展动力锯。
1929年,安德烈亚?斯蒂尔向世界展示了自己的第一台动力锯,从此便迅速占领了国际市场。早在30年代,公司就向当时的苏联和北美出口声誉卓越的产品。到了今天,大约8500名公司员工创下了将近20亿欧元的营业额。斯蒂尔公司的动力锯在全球的销量也遥遥领先。公司名称几乎成为动力锯的代名词,就像德宝纸巾(Tempo)和美乐家(Melitta)咖啡滤纸那样。公司的产品范围还包括高压水洗机、饲料切割机和其他机械园艺辅助设备。
1973年,当41岁的汉斯?彼得?斯蒂尔接手公司时,他创下了大约2亿欧元的营业额。斯蒂尔利用成功家族企业的全部要素把公司打造成了当今世界市场的弄潮儿:一流的产品、优良的客户关系、不断创新的生产过程。
《南德意志报》曾经这样形容汉斯?彼得?斯蒂尔:“斯蒂尔是这样的一类企业家,在他身上完美融合了施瓦本人的精明头脑、勤劳干劲和新时代经理人的特质。让继承下来的传统不断增值的渴望是施瓦本人世代相传的素质。此外,还有完美主义倾向、朴素节俭和其他中产阶级的美德,比如一点点的虔信主义。”
当然,如果是有关工资谈判之类的事情,斯蒂尔的态度也会变得异常强硬,正如他在担任巴登符腾堡金属工业协会的董事并在地区性行业劳资争议问题上作为谈判负责人时的表现一样。可是,他也时常在公众场合上表示,他早就不是社会激进分子了。正相反,他的企业在对社会的贡献上起到了典范作用。90年代末期,除分红之外,公司还支付了工资协定之外的30个项目的金额,其中包括有着模范带头作用的养老金项目。
斯蒂尔还拥有多个公众职务,比如担任德国工商总会的主席,以及在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德国经济研究所、瓦布林劳动局及疾病保险地方管理局里任职。
为了带动本地区的发展,他还于1995年发起并推动了“斯图加特地区论坛”。如果没有他的参与,州首府斯图加特地区的大型项目的发展,例如机场建设、机场附近的新会展中心、斯图加特21世纪新型地下火车站的规划项目等,简直无法进行。
人们仅从以下这点就可以看出他在地区性环境保护上的投入有多么重要。正是这家成功企业设立了汉斯?彼得?斯蒂尔奖项,该奖项每年都会授予对斯图加特城市和周边地区环境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我本人就曾荣幸地获此殊荣。
莱因哈德?伍尔特、贝尔托尔德?莱宾格和汉斯?彼得?斯蒂尔,这三名来自巴登符腾堡州的企业家堪称企业家的典范。我之所以挑选他们作为企业家的代表来介绍,正是因为他们符合时下流行的定见,即这种类型的商人多见于德国西南地区。也许统计能证明,可我不想去核实。因为这顶多也就是半真半假。
其他联邦州里当然也有吃苦耐劳、野心勃勃、具有全球视野、拥有良好社交性和社会责任感的公司,在全球范围也是如此。家族企业是国家经济命脉的情况不仅仅出现在德国。我们随口还能念出一连串有着悠久历史的他国品牌,它们同样有着创新精神、工程艺术、企业及社会责任感,如美诺家电(Miele)、美乐家(Melitta)、谢弗(Schaeffer)、凯驰(K?覿rcher)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