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蒸发一词并不恰当,因为钱没有消失,它只不过是在证券交易所中转手他人。比如德国传媒集团利欲熏心的哈发兄弟,当企业成为新市场的明星时,他们经常出现在地中海港口的豪华游艇上;在出现账目丑闻和数十亿欧元的亏损后,他俩不得不在慕尼黑地方法院为自己的商业诈骗行为辩护。最后,以债权人和股东的高额财产损失为代价实现了债务转移后,公司幸存了下来。
哈发兄弟衣着光鲜、狂妄自大的出场形象成了现代资本主义的讽刺画,成为这个系统的批评者最喜欢引用的直观反面教材。他们是极端案例,但绝不是个别例外。
ComRoad远程信息公司的创始人博多?施纳贝尔被指控多年来虚构了公司大部分的营业额。在法庭上,他供认不讳,仅2001年就虚构大约1.5%的营业额,近9400万欧元。施纳贝尔通过虚报账目将股价抬高,随后卖出股票为自己聚敛了大约2700万欧元的财富。
有着传奇般经历的证券大师安德烈?科斯托兰尼的老友、慕尼黑基金经理哥德佛利?海勒对这次灾难总结道:“首次公开募股的进行就已经蕴含了部分犯罪的特性。特别是在股票发行时,伴随着过度的广告刺激,不可信的公司应运而生。接着,人们便把公司的一部分变卖给并不专业的小投资者。所有人都获益颇丰,包括创始人、发行股票的投资银行、参与其中的金融分析师和所谓的股市记者,这些之前大大方方加入进来的人都分得了一杯羹。而小投资者们在其中无异于扮演了炮灰的角色。”
喜欢耍伎俩和坑蒙拐骗的不仅仅是初来乍到的新公司,就连德国久负盛名的企业也偏离了航向,陷入账目欺诈的灰色区域。建筑集团菲利普?赫尔兹曼靠站不住脚的评估超越了法律界限,被人质疑,该公司最终不得不宣告破产。还有柏林银行,它最后被迫花费数十亿欧元进行整顿。还有MLP投资顾问公司,它的前任总裁伯纳德?特穆伦也被告上法庭,据说是为了给企业的收益情况和增长情况添光加彩,他在年终财务报表中弄虚作假。
“今日证券的大环境要求企业始终保持盈利。经理人提供相应数据的压力急剧上升。”普鲁赛格,也就是今天的途易旅游公司(TUI)的财务总监对此叫苦不迭。汉堡经济学教授埃博哈特?舍夫勒确信:越来越多的德国大公司领导人已经准备“使用‘极具进取性’的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法”。
这简直就是一种讽刺。股东价值正是在经济发展失控的背景下,为了避免产生经济畸形物而出现的!当时,贪心不足或者确实经营不善的经理们让股东们苦不堪言,他们就像荧幕英雄戈登?盖葛一样把企业整垮,可直到企业破产前他们依旧心安理得地拿着属于自己的固定工资。正因如此,股东价值观理论有了越来越多的拥护者。
这个诞生于美国的理念最开始发展得还不错。美国教授阿尔弗洛德?拉帕波特1986年在其关于股东价值观的开创性著作里写道:“假如管理阶层要进行战略二选一,那么就选择能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持续性竞争优势的战略,以及能创造最高股东价值的战略。”由此可见,股东价值观起初也是围绕着更大的持续性竞争优势展开的。
可是理念发展到最后,竟然从中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企业成功与否首先由股票价格的发展势头来衡量。紧接着,又补充出现了“股票期权”作为让经理人一直保持正确路线的工具,以奖金形式分发给成功管理阶层的大宗股票将经理人和股东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灾难也就注定要发生。因为,一旦自己的收入和交易所的股票价格挂钩,即便是再正直的人也难敌诱惑。
结果可想而知,所谓的业绩越发被推向首位。季度性财务报表上的数字,以及由此产生的令人亢奋的表面化数值就是衡量标准。公司向上发展的动力不再是由持之以恒的工作产生。合并的幻想或是伴随着新经济出现的动听故事变得越来越重要。谁要是想让企业的未来在符合媒体规则的前提下被抹上一片粉红,谁要是想把征服世界市场的图景精心描绘一番,就必须和金融分析师及股票经纪人紧密分工合作,将企业的股票价格并由此将其私人财产的数额推到令人目眩的高度。假如这一切进行得不够迅猛,即便是在大公司里,“富有创造力的会计”也会助股票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