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本书,够了
认识庸人是从《射雕时代》开始的,这小子有点儿邪的,他把一个骗子写成了侠客一样的人物,让人爱恨不得。没过多久,这小子居然又抱出一本《电视》来,光名字就让我这个老电视人怦然心动,《电视》到底是个什么玩意?
《电视》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民间刚刚出现电视写起,其触角一直延伸到现在。作品几乎把电视在民间出现、发展、日益扩大的过程都给写出来了,更让人心惊的是,庸人在作品的后半段斩钉截铁的认为电视年代行将结束了,一个单向灌输的时代将彻底覆亡。现在,需要有个人来为这个年代划上个标点了。可能是句号,也可能是省略号,我个人倒认为最可能的是感叹号。当然了,绝对不是逗号,这一点完全可以肯定。
作为一个老电视人,我了解电视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是电视让中国人第一次看到了外部世界的情况,是电视一次又一次地塑造了色彩绚丽的泡沫,是电视代替了人们的眼睛。
三十年来,我们与电视朝夕相伴。在很大程度上,她比我们的情人更亲近,比我们的父母更恒远。我们以为遥控着电视,是遥控着一面通向世界的窗口。但在庸人笔下,这一切都是荒诞可笑的,是假象,是我们为自己编织的梦。
当然任何文艺作品都是写人的,《电视》亦然。庸人让一群北京孩子随着电视年代逐渐成长起来。他们嬉笑怒骂,他们走南闯北,他们干坏事也干好事,他们自以为是世界的主人。实际上他们的生活居然都在电视的控制下,他们从没有走出这个圈子。是啊,他们的命运,他们的情感,甚至他们的丑恶早被那个一尺见方的小玩意儿掌控了,可谁也不知道背后的真相?这一点,尤其让人深思。
虽然庸人赋予人物的使命,是让他们与电视互动起来,虽然庸人塑造的从来都是北京小人物。但从某种意义上说,《电视》是三十年来,中国民间社会的市井全图,是一部三十年的中国民间历史。在这部作品中,你可以找到朋友,找到敌人,甚至找到你自己的影子。在这部作品中,它所记录的事件,以及通过荒诞的夸张而发散得有些迷离的情节,一次又一点勾起我们对那个年代的回忆。这就是庸人的特点,他甚至让我这个老头子产生了怀旧心理,多多少少地有了那么一点感伤……。
这个年代离我们远去了,三十岁以上的人都会记住电视年代的灿烂。但后人呢,或许他们只能通过《电视》来了解当年的真实了。有这样一本书,够了。
郭宝昌
2007-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