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笔名,也是一场社会伦理与人生观的大讨论中的引发者和主角。
● 关联词: 《中国青年》杂志 “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 人生观与价值观
这一年是中国恢复高考的第四年。高考迅速成为渴望改变自己命运的人们最大希望,甚至成为社会看待一个青年是否成功的标志。因为高考落榜而导致苦闷无望、情绪失落甚至自杀的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报上不时出现如“榜上无名,脚下有路”之类的讨论。而围绕着潘晓“人生的路”的讨论则是影响最大,牵涉面最广,社会关注度最高,因而也最具全民性的一次。如果说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是解决政治理论问题,那么1980年“人生的路”大讨论是解决人生价值观的问题。
1980年5月《中国青年》杂志刊登了一篇题为《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的“读者来信”,署名潘晓。来信一开头就说:“我今年23岁,应该说才刚刚走向生活,可人生的一切奥秘和吸引力对我已不复存在,我似乎已走到了它的尽头。”信中道出了当时年轻人普遍的苦闷心情,毫不掩饰自己的消极情绪。
信件署名为“潘晓”,但“潘晓”并不是一个人。当时《中国青年》杂志的编辑把两个互相并不认识、人生道路也并不相同,但都对生活表示出厌倦和质疑的年轻人拉扯在了一起,一个是女工黄某,一个是大学生潘某,当时两人各写了一篇文章表达出的人生思考,却都是苦闷无望,于是编辑将之合成一篇 《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以“读者来信”的形式发表在《中国青年》1980年第5期,并从两人名字中各取一字,组成了“潘晓”这个署名。
这是因为《中国青年》杂志已经察觉到,苦闷和失落是当时年轻人中的一种不良情绪,感到人生无望,前程黯淡。于是借“潘晓”的名义,发起了一场“人生伦理价值的大讨论”。用今天的眼光看来,这是一次相当成功的策划。它的成功不仅在于全国人民都被发动起来,还在于那一场讨论在当时是太有必要了。从“文革”畸形岁月走出来的年轻人,受到过严重的愚弄、欺骗和毒害,他们看到过社会上太多的丑陋和阴暗,尚不太开放的社会环境又对他们压抑和打击,于是如“潘晓”信中所说:“有人说,时代在前进,可我触不到它有力的臂膀;也有人说,世上有一种宽广的、伟大的事业,可我不知道它在哪里。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
这次讨论一直持续了数月之久,后来中央电视台采访了当事人“潘晓”当中的一位,于当年8月20日在《新闻联播》播放了采访新闻,为这场讨论画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