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买到李敖的新书《虚拟的十七岁》,花了两个月读完。不是因为好吃要细嚼慢咽缓缓品味,而是因为粗劣寡淡味同嚼蜡才浅尝即止。读了100页已经兴趣缺缺(全书一共575页),只是出于小市民的算计心,心疼买书的花费,才勉勉强强时断时续把全书看完。
《虚拟的十七岁》以情色小说为号召,买书的第一冲动也是想观摩一下七十衰翁的色情想象。但一撕开像安全套一样密闭的塑胶书封,读上两页,你马上会发现自己上当了。如果《虚拟的十七岁》可以自称是色情小说,那么电影《赤壁》完全可以自称是《索多玛的120天》。全书唯一的肉感部分是通篇的肉麻——宣传中说这本书“每五六页就有高潮迭起的内容”——每两千字必有一见的“高潮迭起”不是颠鸾倒凤翻云覆雨,是作者肉麻的自我吹嘘。
全书出现最多的词汇是“大师”(作者的代称)。随处可见的都是这样对话:“大师的脑细胞,一定有特异功能,帮你形成了大头脑。外面都赞美你有大头脑。我有一个怪念头,有精子银行,难道不该有脑细胞银行吗?如果能开发出你大师脑细胞银行成品,大量生产,科学植入,该多么有趣!”“世界这么大,也许有一天,有人证明你大师的全面性伟大”。大师说:“我太聪明了,我不可能不知道……”
宽容地说,偶尔的肉麻,还不失为有趣,但三十多万字从头到尾反反复复一成不变的自舔自品就有点恶心。另外,大师自证高明的桥段设计得也很拙劣。打个比方,大师的崇拜者(书中人物除了大师就是大师的崇拜者)随便提到“椅子”,大师马上接口说椅子在古文里怎么说,英文里怎么说,法文、拉丁文、梵文、希伯来文……里怎么说(只要你手边有足够多的字典,你就能凑出足够多的说法),然后崇拜者一脸仰慕地赞叹:大师你太厉害了,这么多高深的知识你怎么能够脱口而出!大师意犹未尽:你提到了“知识”,知识在古文里怎么说,英文里……(再抄一遍字典),于是崇拜者崇拜到连死的心都有,以身相许根本不值一提,以身相殉都难表拜服之忱……有志于自我表扬的文学青中老年,这一招可以作为入门初步。
《虚拟的十七岁》里还是有若干性幻想的段落。出人意料——同时也令人反胃的是,作者性幻想的主要对象竟然就是作者自己。作者一再强调自己的粗壮庞大,但又心虚地不敢一试,杜撰了不少能举而不举,可奸而不奸的大话。如果草草地把书翻一遍,或多或少你会以为书中十七岁的女主角是向七十岁的作者求奸不得恨恨而死。在性爱这样的体能领域内,肉身凋谢的大师还敢自封为奥运会冠军,真的应了孔子的预言:老而不死是为贼。
从几年前的《上山·上山·爱》开始,李敖就自创了一种小说格局:用一个不伦不类的情色故事,把从前的媒体散文再发表一遍,赚第二轮稿费。书中的大量情话,都是很不得体的媒体旧文。《虚拟的十七岁》如法炮制,只是故事越发不伦不类,情话越发大而无当。新书中所谓的学问,所谓的思想,无论是聊电脑,聊人工智能,聊人生,聊情爱……都是一知半解、似是而非、浮谈无根,间或有一些语言文字上的小聪明,但根本而言不成体统。除了作者以外,没有人会以为这些是什么学问思想。
这大概是李敖真正的悲哀。他在书中写道:“我是中国自古到今最独来独往的、也最能独来独往的伟大知识分子,不入党、不阿从、不曲学、不逃世、不寒酸、不孤愤。我是伟大的自大狂。”姑且承认李敖的“六不”,但问题是,除了自大狂以外,他还是什么?无传世之学、无传世之功、无传世之德,他凭什么自大?就连色情小说,都比他的本家李渔差三百档。他岂止“六不”,他简直什么都不是。
李敖没有传之后人的学问,但他本人很有可能成为后人研究的学问。他是当代中国文化人自大自恋的标本。中国文人的自大和自恋,应该是未来中国心理学社会学研究中的显学。平心而论,在那些自以为是的中国文化人里,李敖读书最多,文字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