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已去,但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重复着悲剧的剧情,如果非要评出我国各个行业最灰头土脸的困难户的话,非地产行业莫属。一方面,高昂的地价大大加大了开发商拿地的成本;另一方面,紧缩的货币政策致使市场的观望气氛更加浓重,成交量不断萎缩。紧张的现金流不断拨弄着开发商本已非常脆弱的神经,地产行业的颓废已是不争的事实。
“降价突围”成为万科坚定不移的战略方针。所谓降价,无非是减少些利润而已。步入2008年9月后,杭州万科率先“起义”,青年置业计划打折幅度惊人,最低达到7.5折,之后是上海万科的跟进。当SOHO的潘石屹、华远的任志强向王石不断施压时,万科数亿的现金实实在在地装进了自家腰包,万科基本上算是初步突围成功。兵法有云:“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万科的让利突围足以成为商战教科书中的经典案例。
.何伊凡,黄秋丽.南望:一个浙商的非意外死亡[J].中国企业家,2008(8).
作为国内知名企业的大连机床则采用技术创新、降低生产成本的方式突围成功,不禁让人拍案叫绝。2002年才脱贫的大连机床集团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清醒地认识到发展高科技数控部件的紧迫性。不创新就无法打破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对我国高档数控机床的苛刻要求,甚至技术封锁,造成百分之六七十的产品成本都得用来购买关键的功能部件。不但受制于人,也导致企业竞争力不强。因此,他们果断出击,不断招聘高科技人才,优化团队,自主研发中国制造的数控部件。这不但降低了成本,同时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当其他同行苦苦支撑时,大连机床正慢慢享受着胜利的成果。
实证案例――南望:走向破产的典型理由.
2008年3月中旬,26家银行和金融机构相继追债,南望集团脆弱的资金链终至彻底崩断。其账面净资产不过5.4亿元,债务总额却超过14亿元,将200多个债主(每家从数千元到上亿元不等)卷入其中,至少有10家与其有互保关系的浙江知名企业损失惨重。
曾是浙江安防行业龙头的南望集团是家小公司,年销售额5亿元。这家小公司是如何被内外种种因素推挤、逼迫,一步步滑向破产深渊的呢?
资金链断裂
2008年3月18日,交通银行杭州分行向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申请资产保全,查封南望集团的所有资产,并限定资金“只进不出”。
甚至对南望某些高管来说,这一消息来得都很突然,他们仅仅知道公司资金周转困难,却没想到“窟窿”如此之大。不久,南望集团各大股东接到召开紧急股东会的通知。他们得到的消息是,截至2008年2月底,南望集团及关联公司负债达14.5亿元,其中银行贷款余额4.7亿元,公司担保债务及一般债权人债务3.3亿元,民间借贷利滚利已达6.5亿元,而企业现有账面净资产仅为5.4亿元。
紧急股东会议场面一度失控,很多股东直到此时才知道南望沾上了巨额高利贷。南望集团创始人、总裁张健说,“如果能从银行借到钱,我绝不会去借高利贷,我也想过宏观调控问题,但以为只会压商业地产,不会压这种高新技术产业。没想到这一轮调控会使这么多产业都受影响,银行说反正是指标没有了,管你什么产业,有资产也不贷给你,所以我只能把资产抵押给高利贷,用高利贷的钱保持流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