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4

用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李友

正如王吉鹏先生所言,中国经济在2008年的金融海啸中将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实际上,这个挑战早已潜伏在我们的眼皮之下。可以说,中国企业发展过于“生意化”的现状,决定了中国经济内生了躲不过的一劫。

多年来,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正在经历“两个转变”:一是从粗放经济向集约经济转变;二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方式面临的最主要矛盾是粗放经济向集约经济的转变进程不尽如人意,经济连续多年高增长,同时也造成了高投资、高消耗、高污染、高浪费。

中国经济何以出现如此尴尬的局面?根本原因还在于中国企业的生存现状差强人意。

数据引自本文。――笔者注

首先,中国绝大多数企业尚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而企业竞争力又是国家经济竞争力的核心。虽然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基本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民营企业数量已经占到全国所有企业总量的99%?,并提供了城镇就业人口75%以上的就业机会,但有数据显示,中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不超过3年。这也就不难解释,中国经济为何在2008年有可能凸显出致命的脆弱。

其次,中国的外贸依存度长期以来在70%上下徘徊,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这说明:中国企业和中国经济处于全球经济链的下游,很容易受到国际经济动荡的影响。此次金融海啸来临时,在发达国家最先冲击的都是虚拟经济,而后才是实体经济;但对中国而言,几乎在第一浪就冲击到了实体经济。那些支撑了中国GDP高速增长、支撑了中国城镇就业率的众多外向型企业,在美元快速贬值、出口受阻的压力下,顷刻陷入困境,有的甚至到了绝境。

再次,中国之所以以“世界工厂”的面貌出现在全球经济链的末端,主要是因为很多中国企业把“做企业”等同于“做生意”,即只看重眼前的产品机会,忽视了长远的品牌立足。虽然造成这种结果的国际、国内原因很复杂,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中国企业的制度和文化长久以来没有快速与国际接轨。换句话说,中国企业稚嫩的制度和文化,在维持了其低成本优势的同时,也将自己逼向了死角。

目前,发端于美国的金融海啸到底会给中国经济带来多大影响,还不得而知,但仅从对中国外向型企业的快速冲击来看,已足以让中国企业彻底警醒了。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中国经济在经历了30年改革开放,尤其在21世纪的前7年经历了持续高增长、低通胀之后,已经出现实力突破,跻身于全球经济大国之列。因此,在金融海啸即将引发的全球经济大洗牌中,中国经济有机会,中国企业也大有机会。

问题是,参与国际竞争的中国企业需要警醒什么?如果说这个问题在过去是老生常谈却颇缥缈,此刻已经再清晰不过了。第一,中国企业要懂得国际竞争的诀窍,品牌和资本才有“四两拨千斤”之功效。第二,中国企业在外部要寻找合适的产业定位,即选择那些具有转型升级空间的产业,使企业获得长足的外部发展空间。第三,中国企业在内部要制定精准的发展战略,即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做好环环相扣的路径规划。

我非常赞同王吉鹏先生在本书中提出的“做生意不等于做企业”这样一个视角。从这个视角来看,更容易理解当面对经济紧缩、出口萧条时,中国企业必须在全球产业链条中完成转型升级,才能在全球化竞争中胜出,从而保证中国经济立于不败。至于中国企业如何走出单纯做生意的怪圈,长期致力于中国企业管理实战研究的王吉鹏先生,在本书中做了全面而翔实的阐述,在中国企业生存环境发生骤变令人担忧、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之时,特别值得一读。

尽管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着百年来罕见的寒流,尽管中国的出口贸易在这场寒流中将遭受重创,但是中国的金融市场受到的冲击会相对较小,而且中国幅员辽阔,内需市场潜力巨大,因此,中国企业向内发展的空间乐观。关键是,谁能尽早从做生意转型到做企业,谁能快速确立自己的产业定位并规划好长远发展的战略路径,谁就将在这场风暴过后立于不败之地。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