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应时有用的好书
《中外管理》杂志社总编辑杨沛霆
这是一本很有针对性地阐述了在当今环境巨变、快变且难以预测的新形势下企业如何应变的好书。
当前,大家的心情都有些忐忑不安,对未来一两年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谁心里都没底。在国际金融海啸的洗劫之下,如何做好自己的事,以自保安全、顺利?这里显然有很多学问,此书恰当此时,结合我国企业实际情况提出“战略突围”的计划,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本书特别关注的是占我国企业总数99%的中小企业的未来命运。现状是,许多以出口产品为主营业务的企业已遇到困难,停产、倒闭的数量也是前所未有,其原因不只是国际形势和国际市场紧缩,也受到国内前一阶段抑制通胀、借贷紧缩的影响。总之,我国企业在不同程度上遇到近年来少有的市场、资金等方面的问题。对于今后可能出现更大的顺差、恶账以及货币的外升值、内贬值的隐忧也日益加重。企业在商业模式、专业化、品牌建设以及多元化经营的选择等诸多方面都面临考验。
如何让我们的中小企业在目前和今后几年能破浪前进?本书从较高的立脚点出发,提出一些可供选用的新理念、新思路。在理念上,作者提出“做生意≠做企业”,“业务模式≠营利模式”,“企业要长久≠依靠旧有成功的路子和做法”等。警示我们改变企业思维方式的紧迫性。
另外,在可预计的未来困难处境下,如何摆脱被动局面,破围而出?从战略上考虑,本书提出,在企业转型或升级之中要不断在“五种能力”上下工夫,这才是能够取得重点突破的关键实力所在。
要在精细化的认真管理上下工夫,即先要在企业价值链整合及每一环节效益提高的基础上,重点抓住价值链核心环节的打造,不断加大其动能作用。
本书以华立、格兰仕、三株、李嘉诚、孙宏斌、秦池、安然、中铝、TCL、GE、联想、国美、德隆、中联重科、三一重工、沃尔玛、博洛尼、麦当劳、海尔、比亚迪、IBM、阿里巴巴、西飞国际、贝尔、联邦快递、正大等数十个国内外著名企业的典型案例说明这些经营理念、突围思路和实际操作方法。这有利于我国企业在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走向成熟之时很好地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教训,从而形成突破瓶颈、进入新境界的新理念,为未来愿景奠定基础。
尤其值得珍惜的是,作者通过大量失败企业的教训总结出了规律性的应有做法和新思路,这比一般正面介绍经验还要有价值和警示意义。
可以说,这是作者以其多年从事企业咨询业务的实实在在的实践经验为基础,经过精心思考、凝聚几十年心血总结而成的一本好书。
作者在企业发展新趋势中提到的几个观点,我觉得很有见地。
第一,公司规模可以做大,但下属成员单位要变小。
我记得张瑞敏和我谈过,他佩服美国GE的韦尔奇,特别是他提出的“好企业不只是把企业做强做大,更重要的事是把它做小。”我很欣赏张瑞敏观察别人成功背后底蕴的能力。作者在今后企业发展趋势的判断中明确提出这一理念,是十分可贵的。
第二,公司之间的竞争,已不是一对一的竞争,而是生态链的扩大与能力的外化的竞争。
我在2008年《中外管理》一期卷首语中提到,一位作家谈到他个人成长的理念时说:“一个人要成功,必须全身心地进入你从事的行业圈子,专注了解这个圈子内的一切;但是你要想持久成为行业的排头兵,成为行业英雄,你就必须跳出行业的圈子,才会有突破性进展,取得更大成就,从而才有可能巩固自己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我很欣赏这一真知灼见。而作者把这一理念提高到今后发展趋势的高度,也说明对这一经营之道的顿悟具有普遍意义。
第三,“轻资产”是企业发展新模式。
1994年,我介绍了被国际上公认为最成功的管理经验“外包经营”,即“不为所有,要为所用”理念指导下的新时代经营理念。1997年,我与中组部主办的“市长培训班”的60多位市长赴昆明考察,参观了玉溪红塔山烟厂,听取了当时常务副厂长姚庆艳的介绍。其中让我眼睛一亮的,正是当时他们除核心技术烟丝自己直接掌控以外,其他工艺加工环节能外包的就都包出去。我实地参观了他们外包给乡镇企业的过滤嘴生产车间,印象十分深刻,我看到了外包的优势和巨大潜力。作者在此书中深入地从销售、资金、供货等多方面系统地具体介绍了外包成功做法,从各方面阐明了“轻资产”、重效益的新理念。
此外,作者还对实体与虚拟边界、能力与规模边界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对于供应商、代理商、物流配送、信息储备与学习组织等诸多组织管理之道,也多有叙述。
综观全书,这显然是一本从战略到执行、从生态环境到内部管理全方位分析研究企业应对现时与未来形势变化、寻求新时期可持续发展之道的专著。它将当今企业转型与升级的相关知识、重大举措与具体方法很及时地提供给读者,很有益于当今的企业管理。
本书最后以企业在产业价值链中的应有地位、核心环节选择与协同、合作一体化模式进行归纳说明,也是画龙点睛地点到企业管理的要害。
这是我初读此书的一点心得,与读者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