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的咏叹调

首当其冲的是中小企业。在严寒的“冬天”,它们似乎成了弱势群体。

2008年盛夏,我去深圳讲课,接待我的培训机构告诉我:“他们的业务量比2007年几乎减少了一半。”我问:“为什么呢?”他答:“周边的很多中小企业都垮了,谁还会来培训呢?”确实,他们的很多客户都是中小企业。

实际上,在2008年5月,佛山市的陶瓷老板们就明显地感到了“冬天”的来临。原材料涨价、化工料涨价、燃油涨价、燃煤涨价、电费涨价……成本上升的压力并没有传导到终端产品,相反,终端产品的销售价格却出现了下滑。

进入2008年6月,一些建陶企业销售额下滑甚至高达40%。佛山陶瓷界一位权威人士告诉《?望东方周刊》的记者,目前行业内超过1/3的生产线已经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

这种现象是否普遍,中小企业的处境究竟如何?

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截止2008年上半年,大约有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而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代表的纺织行业中小企业倒闭超过1万家,有2/3的纺织企业面临重整,导致2000多万工人被解聘,这算是“倒闭重灾区”。除此外,众多出口型企业、空调企业、电视企业以及靠“代工”来生存的企业都面临洗牌和淘汰。

2008年8月,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会长李子彬在“第二届APEC工商咨询理事会亚太中小企业峰会”上向“网易财经”的记者表示:中小企业的“冬天”将持续两年。目前,沿海地区中小企业的资金状况已经到恶化到了生存极限,而内陆地区的中小企业感觉相对滞后,现在仅是初步感觉到“寒流”,年底破产企业将会急剧增加。

中小企业的老板们都在问:我们究竟惹谁了?为什么我们这么不幸?

在鞋业领域打拼多年、很善于思考的温州奥康集团董事长王振滔此时已明显感觉到了“冬天”的压力。

据美国《福布斯》杂志中文版报道:年销售额40亿元的奥康集团,在2008年上半年收入增长了23%,利润率却大幅度下滑。

根据王振滔的计算,奥康的成本分为三部分:“外汇汇率变化导致出口业务的利润损失了2~3个百分点;原材料,如化工胶水等随石油价格猛涨,材料成本上升了15~20%;劳动力成本上升了10%~20%。此外,出口退税自去年起也从13%下降到了11%。”他表示:“制鞋这个行业就是在平常的岁月中利润率也就8%~9%,今年就可想而知了。”

奥康并非个案,制鞋业的“冬天”似乎覆盖面很广。号称“中国鞋都”的温州,2008年上半年登记在册的制鞋企业有2692家,与2007年12月相比已经关闭了100家之多,与温州最辉煌时的5000多家相比,已经有近半数在发展中被淘汰了。因此,奥康现在每年多达600万双的外包订单,被温州当地的许多制鞋企业视为“冬天里的棉袄”。

此时的奥康如果打个喷嚏,恐怕温州的大小制鞋企业都会受到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奥康此次遇到的困难与以往的大风大浪不同。过去,奥康因为“温州鞋”的品质问题而蒙受不白之冤,只要做好市场营销,市场慢慢会接受;而今天,奥康已然在消费者的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也就是说,过去的“坎”是别人做得不好而自己做得好,很多人不认识自己,只要自己多宣传就可以了;而今天的“坎”却完全不同以往,是自身的经营方式面临问题,骤然而至的多重成本压力不是通过市场营销就能解决的。

感同身受的奥康集团在2008年也开始加大成本控制的力度,特别是压缩了大量的管理成本,注意调整发展方向,开始准备“过冬”的“粮食”。

其实,机械制造企业的状态更加令人难以琢磨。

在西部地区一家公路机械企业的调研过程中,董事长无奈地对我说:“2007年仅有的一点利润也被挤没了!”

我问其原因。

他眉头紧锁地唠叨了起来:“我们这样的企业实际上主要是组装工作,零部件的70%来自于国际公路机械巨头,他们的要求是先付款后发货,我们的客户是拿了货再付款。人民币每次一升值,我们的零部件成本就增加一点,而且随着钢材的涨价,我们的原材料本身的价格就不断攀升,可是,我们与客户的合同是半年前签订的,不能随便涨价!而且由于通货膨胀因素,我们的内部管理成本,包括劳动力成本也在涨!现在是没有订单不行,有了订单,我们也是亏损!”

权威数据也表明了状态的严峻性。海关总署2008年9月发布的分析报告指出:

2008年前7个月,中国民营企业(包括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出口2077亿美元,同比增长%,增速同比回落个百分点。统计显示,自2008年4月起,中国民营企业单月出口增速连续4个月低于2007年同期水平。

同期,东部沿海各省份民营企业出口增速全部回落,其中广东民营企业出口仅增长%,增幅回落个百分点,近年来首度回落至个位数。浙江出口增长%,增速回落个百分点。

2008年前7个月,中国民营企业出口前10大类产品中,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据7席,合计出口增长%,增速回落个百分点。其中,服装及衣着附件仍为出口规模最大的品种,增幅由2007年同期增长%逆转为下降%。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