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并不断完善适合我国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关注并处理好有关关系和问题。
一、构建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中应当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要处理好控制成本与效益的平衡关系
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有效应对企业面临的风险,提高经济的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提高运营效率,对企业的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保障作用。但对于企业来说,并不是越多的内部控制就越有益。因为建立内部控制机制并保证这些机制有效执行是需要成本的,如为执行某项控制而需要雇佣更多人员付出的成本,需要进行计算机系统的控制而导致的购置计算机软硬件的花费等等。如果为构建并运行内部控制系统的成本超出了因内部控制而带来的收益时,按照成本效益原则,这项内部控制就是无益的,也是没有必要的。所以,企业要按照成本效益原则处理好控制系统完备程度与效益的关系问题,实现控制效果和控制目标目的和谐统一。但是这也并不是说企业可以以节约成本为理由,而不建立或不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关于如何在完善内部控制机制与内部控制成本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是一个值得继续探索的问题,关键的一点就是,只要将企业的风险控制在企业可承受范围之内即可,没有必要过度控制。
(二)要处理好控制与效率的关系
与企业自身情况相符合的内部控制,有利于企业提高管理效率和生产经营效果,但是,如果所建立的内部控制系统环节过多,过于复杂繁琐,不但将导致企业成本增加,而且还将因控制而丧失了效率。为此,企业应结合自身的具体管理情况,确定科学的控制点,以取得控制与效率的最佳结合点。在建设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过程中,企业一定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控制环节越多、程序越复杂、范围越广、内容越多的内部控制就越好,而是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制定适合企业自身实际的控制强度和内部控制体系。如何建立一套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实现控制与效率的有机结合也一直是内部控制建设中的一个难点问题。
(三)要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自身的局限性
绝对科学严密的内部控制是不存在的,内部控制也要受到其自身局限的制约。如由于有关内部控制制定人员水平、经验等原因而导致的内部控制的先天缺陷,由于内部控制执行人员疏忽或有意等行为而导致的内部控制失效。再如内部控制制度只是针对预期可能发生的问题而建立的,对一些非经常性的突发事件,由于往往难以预料,无法事先采取预防控制程序和措施等。所以不要把内部控制作为提高企业内部管理、防范企业风险的万能药。
(四)要处理好内部控制稳定与发展的关系
内部控制是一定时间内、一定环境下的产物,由于环境、政策等情况发生变化,会使得原有的控制制度不再适合,从而使原有的内部控制失去作用。所以,企业要处理好内部控制稳定与发展的关系,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并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同时,内部控制的建设应当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从政策层面和企业自身两个角度,不断发展、更新、修护内部控制体系。
(五)要处理好信息化对内部控制机制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