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5%,这是澳大利亚铁矿石企业与宝钢的谈判杰作。
在澳大利亚铁矿石企业看来,中国企业从澳大利亚购买铁矿石的海运成本要远远低于从巴西购买铁矿石的海运成本,因此他们要求了天价涨幅――96?5%。作为中国钢铁业的代表,宝钢无奈地接受了澳大利亚的苛刻要求,曾一度被媒体戴上“宝钢五连败”、“丧权辱国”、“借机整合国内钢铁企业”等不光彩的帽子。澳大利亚铁矿石企业之所以这么强势,在于他们认定中国钢铁企业将不得不接受他们提出的违背商业规则的涨价要求。一旦不欢而散,中国钢铁企业将无法满足四川地震灾后重建对钢材的巨大市场需求。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被对手抓住软肋,宝钢只得哑巴吃黄连。天价背后,不知又有多少企业要叫苦连天了,以致有人对此还忧心忡忡。
国外铁矿石价格提价我行我素,中国钢铁企业却不得不忍气吞声地接受,这是中国能源企业遭遇“话语权”瓶颈的一个缩影。
能源具有稀缺性,当全球经济都在快车道上奔跑时,能源被大量消耗,越来越少。物以稀为贵,无论是能源本身的不可再生性和市场规律的供需均衡,还是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错综复杂的政治纠葛,能源的价格不容置疑都会一路攀升。
开采权在国外企业手中,而我们对能源的需求却有增无减。处于产业链低端的中国企业,仍然对外国企业的定价权束手无策。今天,当我们还在为“96?5%”这个数字大叹无奈时,明天又有人提出“100%”、“200%”甚至更高,那时我们同样束手无策。
然而,经济危机却为中国企业送来了打破“话语权”瓶颈的机会。金融海啸抑制了全球对资源性产品的需求,导致资源性产品价格下跌,同时由于资本市场的一蹶不振,资源性产品在股市上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因而,在有利可图的前提下,中国企业可以考虑抄资源的底,把部分生产能力归为己有,这会大大降低“受制于人”的几率。次贷危机以来,中国能源企业的出海路线图上有了不少抄底的标记。
2007年6月,中国铝业公司以每股6?6加元,总额约为8?6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加拿大秘鲁铜业公司91%的股份。作为一家加拿大公司,秘鲁铜业公司在秘鲁拥有特罗莫克(Toromocho)铜矿的开发选择权,该铜矿拥有铜资源量约1200万吨,为我国国内铜资源总量的19%,中国铝业公司受益匪浅。2008年2月1日,中国铝业再次出手,以140?5亿美元巨资获得力拓的英国上市公司12%的股份,获得了全球第三大多元化矿产资源公司的部分控制权。
2007年8月,中国沙钢集团购入英国Stemcor公司旗下的澳大利亚亚萨维奇河铁矿90%的股份,该处可采铁矿石总储量约为2?83亿吨,其开采年限将从2009年延伸至2023年,每年可以为沙钢供应铁矿石200万吨。
2008年11月,中国最大的煤业公司神华能源表示,公司已经出资2?999亿澳元取得了澳大利亚全资子公司神华沃特马克煤矿有限公司的煤炭开采执照。从2008年7月中旬到2008年11月,澳元兑人民币汇率已缩水30%,而澳煤价格也跌到半山腰,于是神化能源适时实施低价并购海外资源的战略。在众多企业节衣缩食过日子的不景气时代,神化能源账面上600多亿的现金为其逐鹿澳洲增加了不少胜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