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知晓,更要理解
不是做“到”,而是做“好”
因为担当,所以承诺
系统思考,周全谋划
瞄准目标,明晰步骤
精耕过程,关注细节
主动沟通,及时反馈
直面结果,敢于“埋单”
不仅知晓,更要理解
对于公司员工来说,其不仅要知道自己的工作,更要深刻地理解它,明白自己工作的价值,深究工作的目的和意义是承担责任的重要前提。而对企业职员来说,无论是管理者,还是基层员工,理解本职工作的关键是理解岗位的内涵。
学会承担责任,最基本的就是要熟悉自己的工作岗位责任,明白你的工作范围。
其实,当一个人去完成一项工作时,实质上就是在履行一种契约。责任感是履行契约的必要保证,它能促使一个人不仅准确无误地去完成工作,而且能使人将工作做得比要求的还要出色。
2008年发生在中国四川汶川大地震后的救援行动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不论是部队、民警、救援队、医务工作者,还是志愿者,所有参加救援行动的人员都怀着一种崇高的责任心和荣誉感,积极、主动地投入抗震救险的行动,不但没有丝毫怨言,而且人人奋勇争先,不惜流血牺牲。因为大家都懂得,这是自己神圣的责任和义务。
员工的岗位责任心体现为技能精,作风硬,讲诚信,肯奉献,爱岗敬业,勤于钻研,团结合作,敢打硬仗,不计得失。只要人在岗位,事情就要做足到最后一分钟。大量事实表明,员工有了“岗位就是责任”的价值观,就会具备良好的职业理念,讲求诚信,珍惜岗位,严守岗位纪律,就能够立足本职,以远大的职业理想认真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在工作实践中,能够与他人团结合作,共同承担工作风险和工作压力,具有长远眼光和吃苦耐劳精神。
在一家企业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责任。每一个岗位责任人处在特定的责任岗位上,其基本的责任就是实现岗位责任的目标,这既是对岗位责任人的责任能力的衡量和考核,也是每一个岗位责任人需要具有的“职业责任精神”。“岗位责任”需要责任承担人具有强烈的“责任角色意识”,因为企业管理中出现的很多问题,譬如办事拖拉、效率不高、执行不力等现象,都与岗位责任人缺乏责任角色意识有关。
一个人在企业里工作,首先应该清楚你在做些什么。一个人只有做好了分内的工作,才算是一个合格的员工。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工作都做不好,那怎么能让他担当更重要的责任呢?
学会认清岗位责任,是为了更好地承担起自己应负的责任。只有当你知道了自己能够做什么时,你才能将事情做得更好。正如卡耐基所说:“认清自己能做些什么,就已经完成了一半的责任。”
作为员工,要想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有什么样的工作责任,应该懂得准确定位自己在企业里的位置和角色。整个企业就像一台大机器,每个零件的作用都是不一样的。你在整个机器上是一个什么位置,自己应该清楚。只有清楚自己在整个企业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在这个位置上都应该做些什么,负什么样的责任,然后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这才是为企业承担了责任,才是真正把承担责任作为一种职业习惯的好员工。
准确定位自己的责任和角色非常重要,它使我们清楚自己的责任边界和工作角色,让我们清楚要对什么负责!
那么,如何让员工在公司里对自己有个准确的定位,并且能安心地做好本职工作呢?现提供以下的方法和建议。
1.让员工了解自己的责任
清楚地理解责任,就会将个人努力与全局紧密相连。对于管理者来说,如果你希望员工对自己的工作采取主人翁的态度,就必须明确自己的期望,并直截了当地说明你如何将每个人的努力与业务单位或公司的业绩相联系。
对员工角色的准确定位,需要许多管理者的参与。你不仅要给予员工必要的个别关注,让其欣然接受并产生负责的精神,明白自己的角色和作用,而且还必须在员工不能达到标准时采取行动来辅导他们完成工作。
2.要懂得分工协作
我们不仅应该在员工个人层面建立起角色责任,还应当鼓励在团队成员之间发展共有的角色责任定位,从而建立起强烈的协作责任意识,消除员工个人角色责任之间的空隙和漏洞。在这里可以尝试作家莫里斯·谢希特曼倡导的所谓“责任小组”的方法。
“责任小组”是一种工作会议方式,在会议中,人们必须做到开诚布公。在“责任小组”中,人们享有自由,可以采取在正常工作环境中显得咄咄逼人的方式发言或聆听。而且,“责任小组”要求参与者必须根据反馈意见创建行动计划,并分工协作实施这些计划。
雅芳公司西姆塞也这样说过:“当人们可以走到一起、分享想法的时候,他们会精神饱满地对待自己的工作。”而团队内部对各自分工的准确定位和相互沟通,则是提高团队绩效、加强内部分工协作的必要保障。
上述方法就是要让员工不但明确自己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应该负担的责任,对自己的责任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定位,同时还可以通过“责任小组”的方式懂得只有团队协作和相互沟通及配合才能互相促进,最终达到真正的工作角色定位和绩效的提高。
所以,每个员工都要记住:千万要弄清楚你自己在做什么和你需要承担什么责任,因为一个不懂得承担责任和没有明确角色定位的员工最终肯定是要被淘汰的!
不是做“到”,而是做“好”
尽力而为与全力以赴,是担当责任的两种境界。前者是指能做到什么程度就做到什么程度,而后者却完全不同。这就好比两个数字:0.9与1.1。0.9×0.9×…×0.9将越来越小,而1.1×1.1×…×1.1却趋向无限大。
作为一名新员工,对工作有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和自我约束、自我规范的过程,为了缩短这一过程,就要求你在工作时,不仅要做到,更要真正地做好。
入职初期,一般单位都只是先给你一份单一的工作,旨在培养你的基本能力,培养你对待工作的态度,考察你对待工作的细心程度。所以,员工入职初期要注重在这些方面的培养,努力使自己养成认真、细致的工作习惯,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得井井有条。对工作要学会思考,要将每一项工作都做好。也就是说,对工作要想着做,而不是看着做,要知道:做完工作与做好工作完全是两回事。
譬如,要求你翻找档案查个文件名的全称,不细心的人可能只是查了一个文件名的全称,就算完成工作了,而细心的人不仅查了文件名的全称,同时还查了发文字号、发文日期、签发人、正文梗概等。这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可用心去做和不用心去做的结果是大不一样的。
质量宗师克劳士比经常给人们讲下面这样一个故事:一次工程施工中,师傅正在紧张地工作着。这时他手头需要一把扳手。他叫身边的小徒弟:“去,拿一把扳手。”小徒弟飞奔而去。他等啊等,过了许久,小徒弟才气喘吁吁地跑回来,拿回一把巨大的扳手说:“扳手拿来了,真是不好找!”
可师傅却发现这并不是他需要的扳手。他生气地说:“谁让你拿这么大的扳手呀?”小徒弟没有说话,但是显得很委屈。这时师傅才发现,自己叫徒弟拿扳手的时候,并没有告诉徒弟自己需要多大的扳手,也没有告诉徒弟到哪里去找这样的扳手。自己以为徒弟应该知道这些,可实际上徒弟并不知道。师傅明白了:问题发生的根源在自己,因为他并没有明确告诉徒弟做这项事情的具体要求和途径。
于是第二次师傅明确地告诉徒弟,到某间库房的某个位置,拿一个多大尺码的扳手。没过多久,小徒弟就拿着他想要的扳手回来了。克劳士比讲这个故事的目的在于告诉人们,要想把事情做对,就要让别人知道什么是对的,如何去做才是对的。在我们给出做某事的标准之前,我们没有理由让别人按照自己头脑中所谓的“对”的标准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