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9月11日,王志东决定无论如何也要赶上这班车,因此果断拒绝高盛,改选摩根士丹利。
当得知这个消息时,摩根士丹利亚洲负责人黎辉心情大悦,冒着台风从香港飞往加州,接手新浪上市的项目。
高盛感到莫大惋惜。全球总裁亲自打电话给新浪高层,希望不要撤换承销商。高盛亚洲总经理更是追着王志东飞到美国,在门外苦等两个小时,劝说他收回诚意。但王志东态度坚决,执意如此。
1999年,互联网经济如火如荼,这本应是一场资本与技术的盛宴。但遗憾的是,高盛没有抓住机会,它不仅被搜狐抛弃,也与新浪失之交臂。丢了芝麻也没有捡起西瓜,可谓一大败笔。
2000年,新浪与搜狐先后在纳斯达克上市,取得巨大成功。高盛追悔莫及。据说,高盛高层称,把新浪丢掉,这是高盛在亚洲业务的最大一次失败。
尽管没有中得头彩,高盛在中国互联网大潮中还是捞到了不少好处。
撇开新浪的股份不提,1999年,与新浪谈判期间,高盛先后向证券之星、搜房网、阿里巴巴、硅谷动力等高科技公司注入数笔风险资金。这些公司业绩优异,表现出色,是当时投资的热门之选,日后高盛就从这几笔投资中获得丰厚收益。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高盛与阿里巴巴的合作。
马云创业不久,深感资金匮乏,发展乏力,决意引入外部投资。1999年8月,经朋友引荐,马云与高盛接触,同时还与另一家投行谈判。尽管高盛提出的条件相当苛刻,但因为看中其实力和丰富经验,马云最终选择与高盛合作。
1999年底,高盛为阿里巴巴拉来5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投资数额虽不大,却帮助困顿中的马云渡过了创业难关,此后阿里巴巴业绩扭转,并在互联网泡沫中独善其身,高盛也因此大获回报。[5]2应对世纪之交,高盛所面对的中国,是一个快速变化且难以捉摸的国家。与网络公司合作的失意不过是一个小插曲,而互联网经济也只是中国大环境的突出写照。
1999年,国内经济形势风云变幻,比以往任何一年都令人心神荡漾,比以往任何一年都充满不确定性。新年开始时,政府公布数据显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8345亿元人民币,经济增长保持7.8%。相比前几年10%的增长速度,这是一个稍显低调的数据,意味着经济从“过热”转为“平稳”。
这一年,中国经济爆发新增长,令人应接不暇。
除了互联网公司与股市,最能吸引眼球的是房地产。福利分房在年初结束,乘金融政策东风,中国房地产市场扬帆起航。商品房、贷款、按揭等名词开始出现,“最低零首付,贷款30年”的优惠政策催生了热切的购房需求。
建设部出台价格政策,推行成本价。北京推出19个房产项目,均价接近6000元人民币,高档公寓突破万元大关。投资性购房起步,比例高达19%,中国人开始把赌注压在房子上面。中国房地产元年如期而至。
这时,真正敢于投资房地产的投行少之又少,不只因为当时的制度不健全,还在于中美关系反复无常。
1999年5月,南斯拉夫战局恶化,美国导弹飞入中国大使馆,三位中国记者死亡,对此美国人归咎于地图老化,遂引发反美狂潮。愤怒的人群走上街头,打出“中国不可欺”、“打倒美国”之类的标语,冲击美国在华机构和公司。
舆论一边倒,向美国开战,声音强烈。民族主义和爱国情绪张扬,中美关系急速恶化。
麦当劳、肯德基门可罗雀。美国记者惊恐万状,有人在街头采访,脖子上挂块牌子“我是俄罗斯人”。美国商人心有余悸,对本国政府怨气冲天,但无可奈何之下,开始有人打算撤出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