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思维是形象而具体的,他的头脑中总是充满着颜色、声音、形状等生动的形象,而且还会派生出拟人化的思维。他认为人能说话,动物也能;动物有尾巴,人也可以有尾巴。他们生活在自己的想象中,并且这种想象具有夸张性。所以,这个时期给孩子多讲一些童话故事,正契合了孩子思维发展的特点,能够较好地打开孩子的语言和想象之窗。
夏杨到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开始显现出了较强的语言能力。有一次,他竟然跟老师争辩起来,而且大有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阵势。看着那个小人儿,在那里用那么丰富的语言,跟老师“强词夺理”,最后,老师忍不住笑了。上学以后,他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都是比较好的。我想,这可能是与我们从小给他讲故事、对他的语言输入有关系吧?
人的语言能力是一种技能,是孩子在与其他人互动中,训练出来的一种能力。我发现,幼儿对于不断重复的文字很迷恋。夏杨小时候,一个故事能反反复复听好多遍。比如《三只小猪》、《小红帽》、《小兔乖乖》,这些故事里都有小动物和重复性语言,孩子在大人的反复诵读过程中,进入童话般的意境,在优美的语言和景象的描述里,孩子的心灵得到陶冶,想象力得以驰骋,语言能力得到发展。
现在各种儿童读物越来越多,很多书中漫画语言越来越多。我不太赞成父母把漫画语言搬到孩子的床前故事中。我觉得在孩子的早期识读中,还是应该让孩子接触韵律感较强的优美文字,而漫画语言太简单,缺少抑扬顿挫的韵律感,不适合幼儿的早期识读。有一种说法,孩子在胎儿时期,在母体内听到妈妈有节奏的心跳声音。出生之后妈妈的怀抱使他产生安全感。当他接触到有节奏的韵文或音乐时,他好像又回到妈妈的怀抱。
夏杨在幼儿时期特别喜欢听有节奏感的故事。我在诵读过程中,有时会像替换练习一样给他改一下某个词或词组。夏杨自己有时候也进行一些替换,这样可以提高他的想象力和创作能力。
有时候他还会用图画把听到的故事表现出来,然后让我给他配上文字。尽管他画得很幼稚,但我还是按照他描述出来的,认真地给他写上一段文字。我给孩子买了不少故事磁带,像孙敬修爷爷和鞠萍姐姐讲的故事。我自己在给孩子讲这些故事时,也经常根据故事情节,模仿不同的声音,扮演其中的角色,用不同的语气,把各种动物、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出来。如果在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一直用一种语调一种口吻,语言没有感染力,则不能满足孩子好奇而又想象力丰富的需求,他就不能充分感受到故事中的情感表达,也就难以达到早期语言、智力开发和书面语识读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