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就业就学(7)

当时武林门广场有个自由市场,我背着一袋珍珠项链向那些摊主推销。没想到这次更惨,推销了四天还没卖足100元。

走头无路之际,恰巧在自由市场上结识了一位淳安老乡。他说,你这么推销也不是回事儿,把东西放我这里,我帮你代销吧。这样销路倒是比以前稳定了一些,但是每卖掉一条项链这位老乡都要抽一点头的,所以每天我实际上只能收到二三十元的货款。这点收入是很难维持生活的。于是我就骑了辆破自行车,满大街地逛,找机会嘛。

那天,我在汽车东站的一家职介所认识了一个女孩,谈得挺投机的。那女孩见我想法蛮多的,就说,你索性来承包我们这家职介所得了。当时艮山门一带有不少职介所,生意都是蛮好的。所以那女孩这么一说,我就真的动了心。

沈老板一副精明的样子。他提出每月的承包费要1500元,要我先付半年。可我身上哪来那么多钱啊,只好跟他商量,能不能先交500元,让我试做一两个星期。沈老板看我蛮诚心的,便答应了。结果做了一个星期,果然就赚到了一千元。于是我退掉了在石桥租的住处,在职介所里摆了张钢丝床,打算好好地做这一行了。

身上有了点钱,我的心思又活络起来了,感觉做职介接触的人层次还是太低,虽然能赚点钱,但没什么前途。而且我虽然做的是职业介绍,但实际上等于在给沈老板打工,还是一个被别人经营的角色。所以1995年9月,浙江展览馆举办首届人才交流会的时候,我忍不住又跑去看了。当时浙江省政府投资1.5亿元创办的浙江华农开发有限公司正在招聘水产专业的技术人员,我一看,那条件简直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制的,便忍不住跟他们的副总聊了一下,他们果然对我很感兴趣,让我到下沙农业示范园搞名特优水产繁殖。

1995年11月,我把职介所退给沈老板,去华农上班了。虽然工资只有七百一个月,但有个很诱人的奖励政策,就是每尾繁殖成功的鱼苗可以奖5分钱,我毛估估,拿个万把块奖金是不成问题的。可万万没想到,一次偶然的停电故障,使得整个鱼塘里的鱼苗全死光了。虽然责任不是我的,但我的成绩也随之泡了汤。

后来,我就到临安青山湖边上包了一个活水养殖场,打算自己搞鱼苗。谁知当地的农民在上游毒鱼,结果殃及了我的鱼塘。本来我是投入了所有的积蓄打算搏一把的,这么一来所有的希望又打了水漂。我拿出身边仅剩的一点钱,一人400元分给了从华农跟着我一起来临安的两个弟兄,无奈地对他们说,本来让你们我跟过来,是想大家一起发财的,没想到弄成这样,我也没办法了,你们还是自找出路吧。

我身上只剩50元钱,实在走投无路了。听说德清那边有些鱼场的鱼塘里有野生甲鱼,就动起了这个脑筋。刚巧我华农弟兄的一个朋友在德清那边的一个农场里养鱼,我就打电话给他,试探性地说,我到你那边去钓甲鱼好吗?这位朋友答应当得倒很干脆,但他提了个条件:如果钓到甲鱼,得分一半给他。

我已经顾不得计较了。连夜赶到德清,摸着黑来到鱼塘边,把钓钩放了下去。晚上起了大风,呜呜呜地十分吓人,带着潮气的寒风吹得我瑟瑟发抖,可我还是咬着牙守在塘边,我还指望着钓起甲鱼卖钱过活呢。到了凌晨三点左右,已经钓到了七只甲鱼,我实在冻得不行了,这才收了竿。我把这七只甲鱼拿到杭州,卖了1400元,就给了那位朋友700元。不管我多么需要钱,答应人家的事,是一定要守信的。

1997年7月,经人介绍我认识了乡镇企业报的副主编,他说,我们广告部现在正需要人,不过没有底薪的,你要是愿意,就过来试试吧。

那个时候我很落魄,穿了件白衬衫,领口都是发黄的。所以刚到报社,别人都很瞧不起我。当时我连张办公桌都没有,为了联系广告,只好整天在公用电话亭里打电话,掏的都是自己的钱。打了几天电话,身上仅有的一点钱又没了。就在我快绝望的时候,终于接到一笔2400元的广告,虽然是个小单子,但我已经很兴奋了。

第一次成功后,我开始摸到一些拉广告的门道,局面就慢慢打开了。报社领导见我很勤奋,人也灵光,就给我找了个可以坐坐的地方,我和同事们的关系也变得融洽起来了。

前面说过,我这个人,对社会上的各种信息一直都是比较敏感的。当时乡镇企业发展很快,“星期天工程师”应运而生。针对这个现象,我建议报社搞一个浙江省乡镇企业和高校之间的协作网络。总编听了我的设想后很感兴趣,当即表态让我搞这个项目。结果运作得还算成功的,企业和高校反响都不错,活动结束后报社还盈余了2000多元。报社领导很满意,后来成立科教部,领导就点名让我负责。这一安排,为我今后从事现在的工作打下了基础。一直到现在,我从心底里感谢蔡总。

有一天,义乌一位号称“打火机大王”的黄老板打电话到我们科教部,想请我们帮助找一位精通胺纶包覆丝技术的工程师,我马上想到了上次活动中结识的浙江丝绸工学院一位姓周的教授。一联系,还真巧,他们在上虞就有这个项目的试点,而且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了。我马上通知义乌的黄老板,他第二天就赶到了杭州。黄老板和周教授的合作很成功。作为酬劳,黄老板给了我2万元。这是我第一次尝到经营人才的甜头。

1998年上半年,报社成立浙江省乡镇企业服务中心,主要搞人才信息服务,还是由我负责。我找到了省人才中心,希望能和他们联合举办乡镇企业人才交流会。为什么不自己单独搞?老实说,一来是想借他们的名气,二来是想利用他们的人才资源。人才中心一位领导看了我的活动方案后说,搞这样的一个交流会起码得花20万元,你们能不能承担这笔费用?我说,其实我们两边都不用花钱的,完全可以通过市场化运作嘛,不过你放心,如果真的亏了,就算我们乡镇企业服务中心的。我当时这么说其实是有点赌博心理的,因为如果不给对方一个定心丸,他们是肯定不会和我们合作的。

几番周折后,在省乡镇企业局领导和人才中心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乡镇企业人才交流会终于定下来了。为了使这次人才交流会更有实效,我又在会议期间策划了一个“高级人才交流会”。省人才中心很支持,专门从他们的人才库中精选了25名“高级人才”。我一看名单,差点泄了气:这些所谓的高级人才,年薪最高的开价才8万元,最低的只有1.2万元,这算什么“高级人才”嘛!我急中生智,在和人才中心领导商量后,赶紧大笔一挥,把年薪8万的改成了20万,把1.2万的改成了3万。

邀请函发出后,反响挺热烈的,有100多家企业寄来了回执。可是交流会前一天,到了晚上十点多,前来报到的企业还只有25家。人才中心的领导一次次地打电话问:洪文祥,你老实告诉我,这次人才交流会到底有多少企业会来参加?那晚我简直跟热锅上的蚂蚁差不多。

第二天,我一大早就守在了省人才市场门口,心里抱着最后的一线希望。八点一过,省人才市场门口一下子热闹起来,所有企业都陆续赶来报到了,悬到嗓子眼上的一颗心终于放下了。

这次人才交流会很成功,有6名高级人才被企业正式聘用,最高年薪超过了20万。整个活动不仅没有亏本,还盈余了近2万元。我觉得特别有成就感。而且,温州一家企业的一个副总经理,是个博士生,本来是来招人的,看了人才交流会的场面,私下里跟我说,洪主任,如果有合适的机会,你也帮我联系一下?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