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居士房间的墙上悬挂着一个可以写字的小木板,我们住在这里的那段时间,上面有时候写的是偈语:“一觉睡过千年梦,二目醒来百花开,三生痴迷谁道破,四时原来浑无碍”;有时候写的是即兴创作的诗。他写过很多的诗,有时候写完就顺手涂掉,等几日又有新的诗歌写在上面。 这些诗歌的另一个说法是道歌或清凉歌,意思就是这样的句子能让人以相对直接的形式,感受到修行者的内心所想。在历史上,很多人士都喜欢通过诗歌或者即兴的歌唱来抒发自己的内心。
关于道歌,在佛教的历史上有个值得一提的人,他就是西藏佛教历史上的密勒日巴尊者(Milarepa)。密勒日巴的道歌传唱至今已有九百多年历史,他凭借诗歌传达佛法智慧的方式,一直为人传颂。据说密勒日巴的肤色泛绿,是因为他在多年的闭关静坐中,仅靠少量的荨麻煮汤维持生命。他独居深山,又以靠口耳相传的道歌来颂扬佛法,被认为是最具有传奇色彩的佛教大成就者之一。 明居士几乎不唱歌,但是他的嗓音洪亮,说话中气很足。在终南山,修行者们一般不会唱歌、写诗,他们要闭关、止语。有的修行者闭关长达几年,你和他们见面的时候可能正处于止语的阶段,无法和他们交流更多。明居士在莲花洞的时候很少外出活动,在里面打坐, 偶尔弹琴。在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山洞修行生活之后,才开始在翠云岭山谷的田园生活。修行人寻求的是在这座山的帮助下,开启一种灵性的生活方式。
在山中,灵性生活也是建立在日常的简单基础之上的,不存在特别的法门引导你过上灵性的生活。那只是抽象的谎言。这里,灵性是基于自然规律与最简单的生活需求之上。毫无疑问,如果在终南山,你希望过上一种皇帝所拥有的物质生活,是错误的决定。 我们没有打算在这里做皇帝。上山的第一天,我们在明居士的带领下去了后山,那里有两间小的草庐。我们被安排住在这里。同样简单的布置,一套床铺,一张桌子,两把木椅,草庐的样子如果放在唐朝或者更久远的魏晋,你也不会觉得有不合适的地方。它们看起来古朴沉香。原本覆盖茅草的屋顶,现在长满了青草。室内有些暗,因为只有东面墙上有一个窗户。院子里有一块摆放整齐的大石头,旁边是石块做成的凳子。 终南山,夜凉如水,月光把附近的松树、竹林镀上银白色。明居士收拾完杂物,小坐一会后就结束了一天的生活。而我们得到一瓶热水,带回后面的草庐,用它洗漱、泡脚。 第一天晚上,风从墙上的窗洞吹过来,发出呜呜的声音。被子有点潮,显然很久没有人能“享受”这位隐士的招待,住在这个草庐里了。
睡下之后,依稀还能清楚地听到水流、鸟类的鸣叫。每天,你都能在和风细水中入睡,醒来的时候会无比惬意。这种环境并非是山居本身,而是伟大传统的一部分。田园生活的美妙之处就在于,它能平息你的很多嗔恨,无形无声地给你很多影响。回归到自上古时代就已经存在的生活方式中,心无芥蒂,浮云往还,摒弃粗浮意气和闲杂念想,心里就安定多了。生活在当下的人,与那个难以寻觅的道离得最近。但他们并不以此为终极目的,对于他们来说,还有比这更为重要的事情。 很少住过草庐,虽然有点潮湿、寒冷,不过我们仍然睡得安稳,风声似乎成了催眠曲。清晨刚起床,就看到明居士已经在坡地上劳作了。草庐面朝南面,太阳已经升起。 第二天,我们大部分的时间都在看云彩。这些云有时候飘得很低,会被风吹到屋檐附近。但一转眼,它又变化成另一种陌生的形状向东方的山头飘去。明居士说,看云彩能让你明白世事无常的道理。一切都在变化,不变的只有自己的那颗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