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隐士的传统流传了下来,这座古老的终南山已经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为数不多还存在隐士的地方。 隐士们在这座山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文字出现之前的上古。文化意义上的隐士,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特殊阶层,产生和形成于春秋战国时代。 远古帝尧时代的隐士,因为多在树上筑巢而居,时人称之为巢父。巢父以来的隐士们,其日常生活的核心并没有改变。上古的隐者们,他们的日常生活是一个永久的谜,很少有人能知道他们的真实生活。但是,他们基本的衣食住行是大致相同的。现在的终南山,有很多住山的修行者将这种生活方式延续了下来。这能让我们了解隐士们如何在山中生存、修行。 在明居士的日常生活中,我们能了解到这种住山、隐修生活的各种特点。当上古的隐士们转身消失在云中之后,我们想要弄清楚他们的习性、生活,就需要待在山里,与现时的这些隐士们聊聊会有很大收获。
我们这次进山的任务就是去体会一下终南山的隐士们如何进行他们的日常生活。为此,时隔多日之后,我们选择了一条最为便捷的路,从大峪口乘车到翠云岭的山口进山。 这些路边的村子大多只有十几户人家,甚至有的只有几户,他们中的很多是明居士的老友。如果遇到年龄大一点的,还能告诉你明居士的一些故事。明居士骑摩托车从山下经过,会和他们聊上一阵子。有一次在山下,遇到明居士在和一个卖樱桃的老人聊天。他顺手拿几个刚采来的樱桃给同路的朋友品尝,然后和老人道别,带我们进山。 如果运气足够好,很多时候可以在山下的大峪口遇见他。他大多在那里忙一些采购木料、建筑材料的事情。山中用的木料,有一部分需要明居士下山采集,找到拉木料的车辆,把它们运到新贯寺的山口。在那里他会在村长或者山民的帮助下将木料搬运上山。从大峪口到新贯寺,成为他经常往返的线路。有时候他会在路上遇到老友,停下车子谈上一会。在通往狮子茅篷山上的那个村子,以及擂鼓石,都住着他的一些朋友。有时候他会邀请熟悉的朋友到翠云岭小坐,去享受难得的宁静。
站在翠云岭的半山腰,能够清晰地看到库峪最高峰太兴山。太兴山就在翠云岭的东面,海拔2340米,距离西安市区45公里。这里也住着一些修行人,和翠云岭一样,明居士对它也很熟悉。翠云岭的古代遗迹较少,没有佛寺道观之类的建筑,但是相比之下,也更显幽静,通常不会有太多的游人。但古今修行者的伟大灵魂就在这座山中,他不会感到孤独。 秦末汉初,有东园公、夏黄公、绮里季、角里四位先生不愿入仕而长期隐居商山,待出山时,年皆八旬有余,须眉全白,时称“商山四皓”。他们是中国最知名的隐士中的几位,后来他们的故事为人津津乐道。后世的一些传说中,有人声称见过他们。虽然并不可靠,但是人们愿意相信那是真的。 汉代,著名的谋士张良在随同刘邦南征北战之后,功成身退,“辟谷”于终南山南麓的紫柏山。后来就很少有他的消息了。 在终南山,神话、历史、传说、真实的修行经历似乎总是混合在一起的,分辨真伪并没有什么意义。人们只知道他们在这座山中,或隐在花中,或在常人无法到达的顶峰。如果你在这里住久了,会觉得这里就是全部。外界总是在变化,自己的心不会变,依旧保持着一种清净。 这是常年住在山里的修行人的一种生活境界:日日是好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