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游者众多,不用太麻烦就能找到他们的记载。 出生于印度的僧人善无畏(Subhakara-simha),曾经用很长的时间在印度南方海滨参学,并且风尘仆仆地游历诸国,去了很多地方。他乘船,乘自制木筏,步行,几乎用遍了各种行路的方式。后来,经过了漫长的旅程,他来到了中国。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善无畏以80高龄抵达中国长安,当时中国长安的皇帝唐玄宗出城迎接,礼待善无畏为国师。 东晋著名的法师法显走过一条类似的道路。他于东晋隆安三年(399年)从长安(今西安市)出发,经河西走廊、敦煌以西的沙漠到焉夷(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向西南穿过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抵达于阗(今新疆和田地区),后南越葱岭,取道今印度河流域,经今巴基斯坦进入阿富汗境,再返回到巴基斯坦境内,而后东入恒河流域,到达天竺(今印度)境内,又横穿尼泊尔南部,到达东天竺。
《录》记载了这次长途的景象: 西度沙河,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莫测所之,唯视日以准东西,人骨以标行路耳。屡有热风、恶鬼,遇之必死。显任缘委命,直过险难。有顷,至葱岭。岭冬夏积雪,有恶龙吐毒风,雨沙砾。山路艰危,壁立千仞。昔有人凿石通路,傍施梯道。凡度七百余梯,又蹑悬过河数十余处。仍度小雪山,遇寒风暴起,慧景噤战不能前,语显云:“吾其死矣,卿可时去,勿得俱殒。”言绝而卒。显抚之号泣曰:“本图不果,命也奈何!”复自力孤行,遂过山险。凡所经历,三十余国,至北天竺。 西行的道路异常困难,即使是在今天有更详细的地图、导航系统这些设备,穿越整个西部也是一件极为艰难的事情。 这次充满挑战性的长途跋涉,明居士的行程无意模仿或者追随古人的脚步。在中国的隐修者中,自古以来,行走都是极为平常的事情。
一个隐士在经历他人生最重要的改变,或者达到某种升华的时候,行走是必不可少的。比如中国唐朝僧人、律宗南山宗传人鉴真,1887年穿过苏伊士运河第一次来到亚洲的斯坦因,以及当年的马可?波罗、利玛窦。行走的意义已经不再局限于阅历的增加,而变成改变思维、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 每一个隐士,在他的一生中走过的路都无法计数。从一座山到另一座山,他们的足迹已经遍布万水千山。这些隐士们终年生活在山上,或者风尘仆仆地穿过城市,去往他们内心向往的世界。世界并非与他们无关,只是他们清楚自己的目标和生活方向,远比常人有着更为坚定的一面。 比如唐朝的鉴真,几次东渡去日本,花费在海上航行的时间,孤身浮在海上寻找出路的时间,很可能长达一年,乃至更久。有一次,鉴真乘的船在海上失事,他只好抱着一块木头,一直坚持着过了很多天,才最终靠岸。在航海技术还相对落后的那个时代,每一次航行都潜藏着无法预知的巨大风险。 更能体现这一风格的是公元2世纪时期的安世高。安世高出家之前是亚洲西部的古国——安息国的王太子。
安息的大致位置在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一带。他出家之后,足迹遍及西域各国,后来手持锡杖游历江南,到庐山及岭南一带。行走的范围之广,即使在现代社会也足够让人惊讶。 徒步行走的传统一直到现代,依旧是修行者们热衷坚持的方式。隐士,泛一叶轻舟于江湖之上的时代已经结束,现代隐士们多是选择徒步行走。在这一点上,他们和几千年前的佛陀一样。 中国很多修行者们行走的路线都是自东向西,他们被称为行者,或者云水僧、行脚僧。在当时,他们穿着草鞋,带着竹杖,只有很少的衣服和食物。在这些行者中间,尤以终南山的虚云老和尚为甚,给世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虚云以其禅功和苦行而备受赞誉,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高僧。他以一身而兼禅宗五宗法脉,整顿佛教丛林,兴建名刹,为禅宗杰出代表。在他闭关和修行的时候,很长一段时间,只靠吃一些松毛、青草叶为生,渴了的时候就取山里的水来饮。即使动物也不会打扰他的修行。虚云老和尚从岭南到江浙,从江南到五台山,三步一拜,有好几次都失去了知觉,但他最终还是走到了五台山。修行者的意志和精神力量,平常人终难望其项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