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幽山谷(1)

一般来说,草庐就是简陋的草屋,只需要用结实的树木或者石料稳稳地扎实,架起棚屋的框架,然后覆上柴草和木板。这就是简单而原始的草庐的搭建方法。住山的人结庐而居,建造方法从周朝以来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 在元代的时候曾有一个叫吴澄的人建造了数间草屋,世人称之为草庐,并且很羡慕他山中隐逸的生活。而明朝的开国元勋刘基也曾对这种结庐深山白云老藤下的生活充满向往,“草庐不枉达官车,长日唯消满架书”。他在随从朱元璋南征北战之后,经历了沙场生死、帝国朝代的更换,心中对这种山居生活充满神往。更为著名的草庐应该是蜀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南阳卧龙岗的草庐,“三顾茅庐”的佳话就是出自这里。

草庐是隐士们在山中的家,有的修行者把它们建在悬崖边,风吹上去,有人会觉得它摇摇欲坠,随时都可能被吹到山涧中去,十分危险。有的是建在向阳的开阔地面上,比如明居士的草庐,它每天能很好地享受到阳光的温暖。 我们花了半天时间才找到明居士的草庐,于午后到达。这座院子门口木制的栅栏上挂了一个写着“非请勿入”的木牌,字是明居士自己用毛笔写的。隐士的才能,常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出生在江南的中医世家,他熟稔笔墨,牌子上的字写得十分漂亮。基于木牌的指示,如果没有邀请或者预约,最好不要贸然闯入,那样隐士会不高兴。 院子的布置很雅致,跨过溪流,是一块花地,种着牡丹、水仙、核桃树、桃树。水渠汇流的地方,他利用地形的高低,借助水势建成了几个小水塘,水、光都十分充足。水塘里有莲花,这种花被禅修者认为是心性清净的象征。隐士们借此来抒发自己所寻求的“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境界。 这里的庭院布局很符合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原则。 水道、庭院、竹林、松柏,以及打坐的大石头,错落有致,层次鲜明,显得幽静而自然。绿植长满道路两侧,草鞋踏在上面,柔软而蓬松。 也许是在这里住了太久的缘故,通往草庐正厅的院门的那条路上长满了茂密的羊齿植物,看起来古老而富有原始气息。草庐的门口对着东方的山,山泉也是自西向东,顺着地势流向山脚。

这些山里的泉水经过明居士砌成的水渠,绕过水塘,最终会汇流到翠云岭山口的另一个山谷延伸出来的河道里。在那里,水会继续向山下流淌,经过擂鼓石、嘉五台,那是明居士进山的路。 明居士的这个院子是他和山友们一点点建起来的。问他建造这样的一座草庐需要多少时间,他说这需要大家的帮忙,仅仅一个人是做不到的。明居士在山里人缘颇佳,村民或者住山修行的人都乐意到他的院子里喝茶、聊天。 村民来他的院子里,有时候话不多,只是坐下来说些琐碎之事。生活节奏缓慢而有序,每天的时间、种植作物的时节都成熟于胸,不会因为不看钟表和日历而错过时机。在中国,隐士本身就是掌握了多种技艺的能工巧匠。寺院里的学僧、禅师,首先就是一个优秀的农夫,一个农艺师。这些经验为禅的开悟提供方法。 种菜、锄草,这种农耕时代的劳作被僧人们认为是开悟的必需。据说法常禅师参马祖时,曾经跑到浙江的四明大梅山住茅篷,在山上耕地,种一些芋头红薯,想自食其力过上无挂无碍的生活。亲身去做,并在劳动中体会身心的宁静。看来隐士们对此热衷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明居士是这传统之中的一位。他每天都会劳动一段时间,在茅草厨房忙碌,或者上山采集一些植物,从不会让自己闲着。这样大的一个院子,水塘、院墙、石板、花圃都有他劳作的身影,并且技艺已经非常娴熟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