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大业》创作谈(3)

“会议”与建国至关重要,“会议”是故事的核心,是表现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领袖如何开成开好这个会,整个故事从五一口号提出,围绕“军事南下,政治北上”的战略方针展开,在创作中我们有意避开三大战役的详述,一切都紧紧揪住“开会”这个核心事件,着重表现毛泽东与周恩来在军事指挥之外的另一条战线的政治智慧,那就是我党的统一战线,实现多党合作,协商建国的政治目标,如何克服重重障碍,摆脱了反动派的大破坏,大截杀,以共产党人的博大胸怀,团结和吸引一切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前来参加推翻蒋介石反动政府的群英盛会,完成第一届人民政协会议的胜利召开,经过政治协商民主表决,合法地接生了人民共和国,选举了新国家的领导人,这就是全部的故事。

三、摆脱史实的流水账,抓住“一个篱笆三个桩”

面对着浩瀚文史资料,面对着那么多参加政协的历史名人,怎样写比写什么更难。其实,第一届政协会议不是没有拍过电影,也不是没有写过文学作品,为什么没有产生足够的影响,前车之鉴,让我清醒,就是不能面面俱到,大量史料的罗列,观众看的是故事,而我们编剧必须要做到的是讲一个好看的故事,阐明一个深思的主题,树立起几个难忘的人物形象,而不是列出一群人物名单。

研究了孙中山夫人宋庆龄、国革主席李济深、民盟主席张澜等人的传记,我们深深地被他们的领袖作风,人格魅力,政治主张所感动,完全理解了毛泽东为什么如此尊重他们,并盛情邀请他们一定北上参加政协会议。

毛泽东作为中共主席,要实现多党合作,成立联合政府,必须请来这三位非中共的领袖,于是,主要人物和主要人物的关系形成了,以毛泽东为主角,用“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结构的角度,重点表现毛泽东与宋庆龄,李济深、张澜三位非共产党的副主席肝胆相照、风雨同舟的情谊,人物关系的局限性突出了人物的特性,避免流水账式在交待众多人物,在电影中使用足够的篇幅展示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和协商建国的情怀,安排李济深摆脱特务跟踪,从香港上船北上大连,布置上海地下党从虎口中营救张澜,派邓颖超赴上海诚请宋庆龄赴北平开会,宋庆龄因1925年陪孙中山北上,病逝北平,视为伤心之地,不愿前来。在邓颖超的耐心细致的工作下,同意北上,毛泽东和所有人都到车站迎接,其真诚令人动容。

写政协的影片,往往认为是政治片而枯燥无味。恰恰相反,这是一部充满惊险危机和紧张情节的故事,开场毛泽东提出召开政协会,半月后,混进我军的特务密报毛泽东的位置,蒋介石就派飞机轰炸毛泽东住所,险些遇难;紧接着是应该第一个到达解放区的国民党军事委员会事委员长冯玉祥将军,横跨大西洋在苏联船上遇难身亡;李济深在香港多方争夺之际,何香凝促使李济深冒险北上,海上漂泊九天,一路风险;在蒋介石企图划江而治的阴谋下,张治中作为国民党代表团团长前来谈判,没想到在毛泽东等人的精诚感动下,居然整个代表团都留在北平,并参加政协会议;蒋介石在上海撤退前采取绑架屠杀手段,民盟中央执委黄竞武等12人被活埋,为了确保张澜、罗隆基先生的安全,地下党营救张澜也是惊心动魄的场面;为了控制李济深北上参加政协会议,其秘书张序被反动派特务收买,随时暗杀李济深……没有比政治斗争充满残酷和危险,无论是电影还是故事,都给人物设计了危机和悬念。总之,像一个婴儿出生母腹必须阵痛和流血一样,新中国的诞生也必然流洒无数人的鲜血。因此,了解这样一个新旧政权较量的故事,围绕一个政协会议展开了尖锐冲突,奉献给观众许多惊险情节和揭密性故事。

“召开一届政协会,接生一个新中国”,尽管这个故事没有涉及更多的战争,然而这是一场政治的斗争,无情和有情,残酷和宽容,独裁和协商,六十年前关系中国命运的一次盛会,各种政治人物都在这个舞台上有所表演。而毛泽东用他的三大法定,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赢得了这场建立新政权的全面胜利,这位从领导农民秋收起义的共产党人,在第一届人民政协会议上当选为新国家的主席,他在闭幕式上宣告:“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站起来了!”

五星红旗飘扬在地球上六十年了,新中国建国六十年了,身为共和国的公民都应该知道自己的国家是怎样建立的?人民政协作为基本政治制度为何永久性地载入宪法,《建国大业》是我们这批新中国礼炮催生下的孩子,怀着对于共和国的感情,通过研究读解人民政协的历史与毛泽东的建国思想,呈献给这个难忘岁月的礼物。

2009年7月23日

读书导航